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可有可无。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1

前几年相比,农村小学的信息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从教学实践来看,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更加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 在此,笔者就根据自我发展教育理论,结合“四自”(自我定向、自我运作、自我调节、自我激励)和“四导”(教师导定向、导运作、导评价、导激励),来谈一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引导学生自我定向,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自我定向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形成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来确定学习目标, 逐渐地由无意关注过度到有意关注,做好充分的学习准备。

如《萝卜的故事》一课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萝卜生长过程,来了解农业生产的过程,理解农业生产与生活的关系, 形成尊重农业劳动者、尊重农业生产劳动的情感和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食物的相关知识,激发他们了解食物来源的愿望,为新授课教学奠定基础。如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预习:同学们,你们家最常吃的食物有哪些? 请以其中一种为例,借助互联网了解其生产过程。 在完成这样的定向之后,学生就会将已经学过的内容和将要学习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自主阅读教材,选择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经历自主学习的过程。 而借助互联网或其他手段来查阅相关资料的过程,既会开阔学生的视野, 也会丰富其生活体验,形成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更加坚定的学习信心。

二、引导学生自我运作,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意识,自觉展开学习

自我运作,是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实现自我发展的核心环节。 在这一环节,学生将根据教师的指导,自发地参与学习过程,积极克服学习困难,努力实现学习目标。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历有限,信息技术的应用就显得更加重要。 借助信息技术,学生会获得更多与品德与社会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完成间接的生活经验积累,形成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如《地球属于谁》一课,重在让学生理解自然的和谐与人类的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产生对和谐自然环境的向往和强烈的环保意识。围绕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在教学之间,引导学生分小组借助互联网搜集动植物种类数量急剧减少的资料,整理人们为保护地球生态而做出的各种努力, 并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和讨论。 在搜集整理资料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对要学的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形成了较好学习准备和强烈的学习期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各种教学情景,使学生在恰当的氛围当中,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科学地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美丽多姿的地球”、“疲惫不堪的地球”“多样化的食物链”“丹顶鹤的故事”“动物的墓地”等幻灯片,给学生展示出立体多维的境界,引导学生的认识不断地走向深入,逐渐地从教材内容过度到社会实践当中,最终形成“地球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的共识。

三、引导学生自我调节,通过自我反思,促进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

自我调节是指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心理调适。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自主地检验各个问题的正误、 总结学习的得失、分析失败的原因,并及时地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行为。 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力争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协助者,与学生站在平等的地位上启发学生,与学生实现共同成长。 这就要求教师要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心理调节平台。 如,可让学生对同学甚至是教师的发言做出评价和补充, 甚至要求学生修改和完善教师的板书,使之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评价他人。在自主式的品德与社会课当中,最为典型的环节就是让学生自己完成课堂小结,如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哪些知识? 还希望进一步了解哪些知识?”之类的问题,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并通过他人的评价来反思学习方法选择的是否正确、有没有更好的学习方法等,使之自觉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实现共同成长、互相启发。

四、引导学生自我激励,不断增强学习信心,实现共同进步

在自我发展理论当中,自我定向、自我运作、 自我调节是学习活动的实施与监控过程,而自我激励则是动力系统,理应贯穿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自我激励首先应该是动机激励,使学生在自我定向阶段形成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在自我运作和自我调节阶段形成强烈的意志力。新课程标准将《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核心界定为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习惯和个性品格的人。在《地球属于谁》一课的各个教学环当中,都应该通过自我激励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断地深入:我们可以在上课伊始就播放“美丽的地球欣欣向荣”视频,让美丽而熟悉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后通过导语激发学生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地球的呵护之情。而在展示出地球疲惫不堪的形象时,则发问:“有人认为,人是地球的主宰,这种说法对吗?”顺势引出教学的主题“地球属于谁?”在经过多次的小组互动和交流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做充分地讨论,让学生在交流当中彼此启发、相互借鉴、共同解惑。 在对“动物的墓地”进行讨论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类与动物、植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这样的自我激励过程中,学生就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形成积极的学习体验,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2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化, 人们意识到在重视学生知识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培育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价值观念的树立, 所以,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受到了重视。但是相关调查表明,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中, 仍然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问题。本文就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并提出几点建议, 以期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 有效性; 策略建议;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一个孩子的未来发展情况需要在小的时候进行培养学习, 而且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习惯培养、形成思想品质的主要时期。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不仅仅在学生人格的发展上有着很大的帮助, 而且在对小学生进行个性的发展方面也是非常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具有特殊性教育意义的学科, 在实际教学的实践中仍然存在教学效果不好的现象, 但为了让小学生在进行品德与社会学习中能够加强对社会的认识, 寻找科学的途径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率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最新编写的这一版丛书来讲, 其中内容和编写形式都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状况,(苹果***键盘怎么换皮肤:1、首先下载一个搜狗输入法APP,下载好后点开此APP,在APP的首页就可以看到这种精美皮肤;2、在皮肤界面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皮肤点开,点开后再点击下方的立即启用即可更换皮肤。) 并且为课程教学方面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教学指导。但从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状况来看, 仍然存在许多方面有待改善[1]。

其一, 传统的教学观念对于老师的束缚, 使得老师教学观念落后, 在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时候, 没能对新材料进行深度的研究分析, 使得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 动手操作能力差。导致, 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其二, 在实际课堂教学的实践中, 很多教师对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比较低, 课堂教学中就是对着课本念课文, 或者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看看电影视频或是看看视频短片就结束课程。然而,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性时期, 这样的教学方式没能遵守“以人文本”教学理念, 对小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应该将课堂发展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其三,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课堂教学也要随着社会新时代进行革新。但是, 实际情况下的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中, 教师所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过于陈旧, 没有创新理念。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当中, 在对社会现象向学生们讲述的过程中将一些陈旧的故事不断地重复性讲述, 不能将课本内容和当下社会的实例进行结合教学, 虽然“一招鲜, 吃遍天”, 但从长远角度来看不利于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建议

(一) 深刻研究教材内容, 准确掌握课程教学目标

在新课标视角下的新课程改革, 为响应素质教育的口号, 作为老师来说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1-2]。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我给学生讲了大量的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将生涩难懂的内容转化为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耻辱的过去,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运用讲故事的教学方法时,我们不能只强调故事的趣味性,而是让学生在故事中有所收获,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除了教师单方面地讲解,我们还应该更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根据新课标“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方法,我们还可以引领学生进行互动讲解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分享给大家,让学生更有主人翁的意识,学习的效果便会凸显,也更符合“以生命影响生命”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