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大全(15篇)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大全(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一、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分析:二次根式是在数的开方的基础上展开的,是算术平方根的抽象与扩展,同时又为勾股定理和解一元二次方程打下基础.

2、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是二次根式的,习题18.1

3.A :课本“阅读与思考”,了解勾股定理的多种证法。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一、目标要求

1.理解掌握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二、重点难点

重点: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进行乘、除运算,再进行加、减运算,遇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

三、解题方法指导

【例1】计算:(1)[++(+)]·;

(2)(x-y-)(x+y-)÷[3(x+y)-]。

分析: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及括号的关系。

解:(1)原式=[++]·=[++]·=·==。

(2)原式=·÷=··=y-x。

【例2】计算:(1)(-+)·(a3-b3);

(2)(-)÷。

解:(1)原式=-+=-+ab

=a2+ab+b2-(a2-b2)-ab

=a2+ab+b2-a2+b2-ab=2b2。

(2)原式=[-]·=-=-====。

说明: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注意以下几点:

(1)一般按分式的运算顺序法则进行计算,但恰当地使用运算律会使运算简便。

(2)要随时注意分子、分母可进行因式分解的式子,以备约分或通分时备用,可避免运算烦琐。

(3)注意括号的“添”或“去”、“变大”与“变小”。

(4)结果要化为最简分式。

四、激活思维训练

▲知识点:求分式的值

【例】已知x+=3,求下列各式的值: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第一步;理解体验:

1、复习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定义

2、引入课本P146R的例子

思路点拨:商场统计每位营业员在某月的销售额组成一个样本,从样本数据中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中得到信息估计总体的趋势,达到问题的解决。

由例题中(2)问和(3)问的不同,导致结果的不同,其目的是告诉学生应该根据题目具体要求来灵活运用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本例题也客观的反映了数学知识对生活实践的指导有重要的意义,也体现了统计知识与生活实践是紧密联系的。

第二步:总结提升: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三个数据代表的异同: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主要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平均数是应用较多的.一种量

平均数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

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出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也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

实际问题中求得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应带上单位.

第三步:随堂练习:

1、在一次环保知识竞赛中,某班50名学生成绩如下表所示:

得分5060708090100110120

人数2361415541

分别求出这些学生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2、公园里有甲、乙两群游客正在做团体游戏,两群游客的年龄如下:(单位:岁)

甲群:13、13、14、15、15、15、16、17、17。

乙群:3、4、4、5、5、6、6、54、57。

(1)、甲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岁,中位数是岁,众数是岁,其中能较好反映甲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

(2)、乙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岁,中位数是岁,众数是岁。其中能较好反映乙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

答案:1.众数90中位数85平均数84.6

2.(1)15、15、15、众数(2).15、5.5、6、中位数

第四步:课后练习:

1、某公司的33名职工的月工资(以元为单位)如下:

职员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总经理经理管理员职员

人数11215320

工资5500500035003000250020001500

(1)、求该公司职员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假设副董事长的工资从5000元提升到20000元,董事长的工资从5500元提升到30000元,那么新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又是什么?(精确到元)

(3)、你认为应该使用平均数和中位数中哪一个来描述该公司职工的工资水平?

2、某公司有15名员工,它们所在的部门及相应每人所创的年利润如下表示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有关问题,清楚平行四边形、特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能利用它们的性质和判定进行推理和计算。

3、使学生明确知识体系,提高空间想象能力,掌握基本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特殊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

难点:能用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进行几何证明和计算。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

1.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如图所示: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O点,已知AB=3cm,AC=5cm

则BC=_____cm,△BOC的周长=_____cm

2)如图所示: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O点,已知AB=5cm,AC=6cm,

则你能求出哪些线段的长度?

3)如图所示:在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O点,已知OA=3cm,

则AB=_____cm,△BOC的周长=_______cm.

小结: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PPT呈现)

2.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要使平行四边形ABCD成为矩形,需要增加的条件________.

要使平行四边形ABCD成为菱形,需要增加的条件________.

要使矩形ABCD成为正方形,需要增加的条件________.

要使菱形ABCD成为正方形,需要增加的条件________.

小结: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PPT呈现)

二、深化提高:

1.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AD⊥BC,垂足为点D,AN是△ABC外角∠CAM的平分线,CE⊥AN,垂足为点E,

(1)求证:四边形ADCE为矩形;

(2)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

四边形ADCE是一个正方形?并给出证明.

2.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

过点D作DP∥OC,过C点作CP∥DO,交DP于点P,

试判断四边形CODP的形状.

变式1:如果题目中的矩形变为菱形,(图一)结论应变为什么?

变式2:如果题目中的矩形变为正方形,(图二)结论又应变为什么?

3.如图,在中,是边的中点,分别是及其延长线上的点,.

(1)求证:.

(2)请连结,试判断四边形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3)若四边形是菱形,判断的形状。

三、拓展提高

1.如图,以△ABC的三边为边在BC的同侧分别作三个等边三角形,即△ABD、

△BCE、△ACF,

(1)四边形ADEF是什么四边形?并说明理由

(2)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ADEF是菱形?

(3)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以A、D、E、F为顶点的四边形不存在.

2.如图,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顶角∠BAC=,(<60°)D是BC边上的一点,连接AD,线段AD绕点A顺时针旋转到AE,过点E作BC的平行线,交AB于点F,连接DE,BE,DF.

(1)求证:BE=CD;

(2)若AD⊥BC,试判断四边形BDFE的形状,并给出证明,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P为对角线BD上一点,

PE⊥BC,垂足为E,PF⊥CD,垂足为F。

求证:EF=AP

2.如图,正方形ABCD中,E是对角线BD上的点,且BE=AB,

EF⊥BD,交CD于点F,DE=2.5cm,求CF的长。

3.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对角线AC=8cm,BD=6cm,

DH⊥AB于H,求:DH的长。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1.展示生活中一些平行四边形的实际应用图片(推拉门,活动衣架,篱笆、井架等),想一想:这里面应用了平行四边形的什么性质?

2.思考:拿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轻轻拉动一个点,观察不管怎么拉,它还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动画演示拉动过程如图)

3.再次演示平行四边形的移动过程,当移动到一个角是直角时停止,让学生观察这是什么图形?(小学学过的长方形)引出本课题及矩形定义.

矩形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通常也叫长方形).

矩形是我们最常见的图形之一,例如书桌面、教科书的封面等都有矩形形象.

【探究】在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上,用两根橡皮筋分别套在相对的两个顶点上(作出对角线),拉动一对不相邻的顶点,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①随着∠α的变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②当∠α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此时它的其他内角是什么样的角?它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操作,思考、交流、归纳后得到矩形的性质.

矩形性质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性质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如图,在矩形ABCD中,AC、BD相交于点O,由性质2有AO=BO=CO=DO=AC=BD.因此可以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例习题分析

例1(教材P104例1)已知:如图,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AOB=60°,AB=4cm,求矩形对角线的长.

分析:因为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具有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特殊性质,根据矩形的这个特性和已知,可得△OAB是等边三角形,因此对角线的长度可求.

解:∵ 四边形ABCD是矩形,

∴ AC与BD相等且互相平分.

∴ OA=OB.

又∠AOB=60°,

∴△OAB是等边三角形.

∴矩形的对角线长AC=BD=2OA=2×4=8(cm).

例2(补充)已知:如图,矩形ABCD,AB长8cm,对角线比AD边长4cm.求AD的长及点A到BD的距离AE的长.

分析:(1)因为矩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因此矩形中的计算经常要用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而此题利用方程的思想,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这是几何计算题中常用的方法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HL”之前,已经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在本章的前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推论,在本节课要掌握这个定理的证明以及利用这个定理解决相关问题还是一个较高的要求。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三角形全等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凸显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在探索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HL”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命题的相关知识也是本节课的任务之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目标:

①能够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的判定定理,进一步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②利用“HL’’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①进一步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提问;第二环节:引入新课;第三环节:做一做;第四环节:议一议;第五环节:课时小结;第六环节:课后作业。

1:复习提问

1.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几种?

2.已知一条边和斜边,求作一个直角三角形。想一想,怎么画?同学们相互交流。

3、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如果其中一个角是直角呢?请证明你的结论。

我们曾从折纸的过程中得到启示,作了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或顶角的角平分线,运用公理,证明三角形全等,从而得出“等边对等角”。那么我们能否通

1 / 5

过作等腰三角形底边的高来证明“等边对等角”.

要求学生完成,一位学生的过程如下:

已知:在△ABC中, AB=AC.

求证:∠B=∠C.

证明:过A作AD⊥BC,垂足为C,∴∠ADB=∠ADC=90°

又∵AB=AC,AD=AD,∴△ABD≌△ACD.

∴∠B=∠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对上述证明方法产生了质疑。质疑点在于“在证明△ABD≌△ACD时,用了“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而我们在前面学习全等的时候知道,两个三角形,如果有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相等,这两个三角形是不一定全等的.可以画图说明.(如图所示在ABD和△ABC中,AB=AB,∠B=∠B,AC=AD,但△ABD与△ABC不全等)” .

也有学生认同上述的证明。

教师顺水推舟,询问能否证明:“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直角所对的边即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从而引入新课。

2:引入新课

(1).“HL”定理.由师生共析完成

已知:在Rt△ABC和Rt△A′B′C′中,∠C=∠C′=90°,AB=A′B′,BC=B′C′. 求证:Rt△ABC≌Rt△A′B′C′

证明:在Rt△ABC中,AC=AB一BC(勾股定理).

又∵在Rt△ A' B' C'中,A' C' =A'C'=A'B'2一B'C'2 (勾股

定理).

AB=A'B',BC=B'C',AC=A'C'.

∴Rt△ABC≌Rt△A'B'C' (SSS).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

定理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这一定理可以简单地用“斜边、直角边”或“HL”表示.

2 / 5

22A'B'

从而肯定了第一位同学通过作底边的高证明两个三角形

全等,从而得到“等边对等角”的证法是正确的.

练习: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1)两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斜边及一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3)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4)一条直角边和另一条直角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对于(1)、(2)、(3)一般可顺利通过,这里教师将讲解的重心放在了问题

(4),学生感觉是真命题,一时有无法直接利用已知的定理支持,教师引导学生证明.

已知:R△ABC和Rt△A'B ' C',∠C=∠C'=90°,BC=B'C',BD、B'D'分别是AC、A'C'边上的中线且BD—B'D' (如图).

求证:Rt△ABC≌Rt△A'B'C'.

证明:在Rt△BDC和Rt△B'D'C'中,∵BD=B'D',BC=B'C',∴Rt△BDC≌Rt△B 'D 'C ' (HL定理).

CD=C'D'.

又∵AC=2CD,A 'C '=2C 'D ',∴AC=A'C'.

∴在Rt△ABC和Rt△A 'B 'C '中,∵BC=B'C ',∠C=∠C '=90°,AC=A'C ',∴Rt△ABC≌CORt△A'B'C(SAS).

通过上述师生共同活动,学生板书推理过程之后可发动学生去纠错,教师最后再总结。

3:做一做

问题 你能用三角尺平分一个已知角吗? 请同学们用手中的三角尺操作完成,并在小组内交流,用自己的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

(设计做一做的目的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结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教学中就要求学生能用数学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按要求将推理证明过程写出来。)

4:议一议

3 / 5

BEADCDA'D'BB'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5-16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10

八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优秀02-27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15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2-27

八年级下册最新湘教版数学教案02-29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02-20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02-20

2022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