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教案 1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并能用以解决简单的求比例尺的实际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并能熟练解答比例尺的有关问题。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1)比的意义
(2)化简比
2、原型:
(1)分别画出5厘米和10米长的'线段。
(2)插图内容:中国地图、机器零件图。
(3)例(有哪些干净治愈且阳光的文案短句?1、记得在这杂乱的生活里,每天带点笑意。2、慢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万事岁月长。3、把不忙不闲的工作做得出色,把不咸不淡的生活过得精彩。4、生活有望穿秋水的等待,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5、请你努力奔跑,美好的事情在等着你。)1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3、探究的问题:
(1)为什么要确定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什么叫比例尺?
(2)线段比例尺怎样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3)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脑筋急转弯
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是1200千米,可是一只蚂蚁从北京到上海只用5秒钟,这是为什么?
生:它是在地图上爬的
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引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让学生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学生很快画完)
3、再画一条长10米的线段。(学生迟疑)
师: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本子没有那么长,画不出来。
师:那该怎么办呢?
小组讨论,然后在练习本上画一画
组织汇报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画的线段是多少厘米,它是把10米长的线段进行怎样变化得到的。
师:由于你们的标准不一样,因此大家画的线段长度不一样,所以画图时应该有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就叫比例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尺的内容,板书:比例尺
(二)探究与解决
1、探究比例尺的意义
(1)阅读课本53页上面的内容
(2)你认为什么叫比例尺?
让生说出自己画图的标准即比例尺,并分别说出1:100和1:200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什么叫比例尺。
师:一幅图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分数形式的比例尺)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师: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在生活中有很多的用处。
(1)出示:标有数值比例尺的中国地图
让生说出比例尺1:100000000的意思。(当学生回答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师可引导学生说出也就是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0千米。)
(2)出示:机器零件图
说出图中的2:1表示什么意思。(图上2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厘米,由于机器零件较小,需要把实际尺寸扩大。)
师:像1:100、1:100000000、2:1…这些比例尺有个特点,前项或后项都是1。为什么不是2或3或其他数呢?(生…)为了计算方便,一般都把前项或后项写成是1的比。像这样用数字比的方式表示的比例尺我们把它叫做数值比例尺。
(3)出示:标有线段比例尺的北京市地图
让生讨论线段比例尺表示的意思,并介绍线段比例尺。
过渡:那怎样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呢?
3、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学习例1: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尝试改写。师板书例1。
师:谁能说说改写时要注意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
(1)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要把不同单位化成相同单位,50千米改写成用厘米作单位的量时,50后面应补5个0
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单位名称
(3)比的前项为1。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什么叫比例尺,还知道了有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那你知道怎么算比例尺吗?
4、完成53页“做一做”
学生试做后,小组内交流做法。
全班交流,总结方法。(首先依据比例尺的意义确定比例尺的前项和后项,写出比,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位置不要写错;前后项单位名称要统一;最后化简比,变成前项是1的比。)
(三)训练与应用
1、我会判断
(1)比例尺是一种测量长度的尺子。()
(2)一幅图的比例尺是80:1,表示把实际距离扩大80倍。()
(3)比例尺的后项一定比前项大。()
2、完成练习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能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和根据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并能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3、 通过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今天老师请你们当回设计师,请大家将我们教室占地的平面图画在白纸上。(长8米、宽6米)
2、 请画好的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有不一样的请你贴上来。
3、 按大小分类。(讨论后说明随意画的长方形不是教室的平面图)
4、 讨论:将这么大的教室画到图上你采用了什么办法?(缩小)。为什么这些图有大有小呢?
5、 分别请同学说说自己画的设想。
6、 在同学们贴上的纸上介绍图上距离、(画在图上的8厘米、6厘米就是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同学们量出的教室的`长8米,宽6米就是实际距离。同学们缩小的倍数就是你这幅图的比例尺。请你写上自己的比例尺。
7、 板书课题。“认识比例尺”
二、 新课展开
1、自学课文
让学生看课本上的,初步接触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
说明:我们所缩小的倍数,一般取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为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比。
改写自己所画的图的比例尺。
2、出示中国地图(投影)
找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1:30000000
讨论:比例尺1:30000000表示什么实际意义?(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300000000厘米)。
观察这幅图的比例尺你还发现了什么?
(电脑演示放大效果)
介绍线段比例尺。你能看懂它的意思吗?与数值比例尺比较。(线段比例尺操作性强的,便于估计)。
你能从地图上大致的估计上海到北京的距离吗?小组讨论、反馈。评价各种计算的方法。板书: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
同学们,阳春三月正是春游的好季节,假如我们602班准备两天的行程出去旅游,请你设计一条合适的路线。(拿出自己准备的地图,四人小组讨论)
小组反馈,评比优秀方案。
3、再次认识比例尺
出示一个手表的零件,这些零件如果要你画出来,你觉得有什么困难。你有什么办法吗?
电脑课件演示。
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说说与一般的地图上的比例尺有什么不同。
根据讨论板书:
比例尺 把实际距离缩小一定的倍数 如1:30000000
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 如200:1
引导讨论要将钢笔或杯子的设计图画出来,你选择怎么样的比例尺?
补充板书:
把实际距离按原来的大小画出来,比例尺就是1:1
三、 练习
1|试一试。
四、 作业:31页练一练。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教案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目标,引入本课。
二、探究新知,意义建构
1、看一看
下面几幅地图的比例尺分别是多少。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6000000)
②安庆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2500000)
③笑笑家的平面图按照一定的比例画在纸上,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100)
2、说一说
(1)比例尺1:100表示什么意思呢?生: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厘米。
(2)在比例尺1:2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00)厘米。
(3)在比例尺1:40000的地图上,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40000)倍。
3、议一议
(1)什么是比例尺呢?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2)比例尺怎样表示呢?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或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板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3)比例尺有什么特征呢?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子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带计量单位;
②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统一的;
③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的形式,分子也是“1”。
【意图】数学概念不是老师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之后,自己总结和概括出来的,自己发现特征的,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经历知识和概念的形成过程,才能真正理解。
三、拓展延伸,巩固新知
1、有时,比例尺的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大。一个精密零件的长度只有3.5毫米,画在一张图纸上是70毫米,这幅设计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70:3.5=700:35=20:1
答:这幅设计图纸的比例尺是20:1。
2、有的地图上的比例尺用线段来表示。小明家在学校的正西方,到学校的实际距离是900米。你有办法找到小明家在图上的位置吗?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300米。(在学校正西方向900米。)
3、这位老师从广州坐飞机到北京开会,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呢?
32×6000000=192000000(厘米)192000000厘米=1920(千米)
答:广州到北京实际距离是1920千米。
五、总结新课,整理知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教案 5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3.理解比例尺的书写特征。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
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什么是比例尺(自学书上内容,学生交流汇报)
出示图例1
在绘制地图和其它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介绍数值比例尺
让学生看图。
我们经常在地图上看到的比例尺有这两种: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有时也可以写成:1/100000000,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
3.介绍线段比例尺
还有一种是线段比例尺(看北京地图),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km的实际距离。
4.介绍放大比例尺
出示图例2
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图纸上。下面就是一个弹簧零件的制作图纸。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教案 6教学内容:
比例尺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和求图上距离的解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些方法解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点:
掌握求比例尺的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
世界、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复习
1、 复习提问: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相邻的进率是多少?
2、 什么叫做比?
3、 化简下面各比。
0.4/0.6 1/4:8 10厘米:100厘米 2米:140厘米
一、 导入新课
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
师:地图或其他平面图都是把实际距离缩小或方大一定的倍数画面的。利用这张地图,我可以很快告诉你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你想知道哪两地间的实际距离呢?请同学们出题考老师。
学生提问,老师用直尺在地图上量出图上距离,再心算出实际距离后回答。
师:仅靠这把直尺是早不出两地实际距离的,还要用地图上的比例尺去计算。地图的这个尺与手中的尺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上的'尺――比例尺。(板书课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就能掌握老师刚才的本领了。
二、教学
1、教学例4,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上10米的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1) 读题、理解题意。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什么意思?图上距离是多少?实际距离是多少?它们的比呢?长度单位相同吗?单位不同怎么办?
(2) 学生边口答,师边板书如下: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0米/10厘米=1000/10=100/1
2、 归纳总结:根据刚才例4,说说什么叫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谁是前项?谁是后项?
师: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是一个比,它不带计量单位。求比例尺时图上距离和实际一定要先化成同级单位后再化简。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比。如例4的比例尺应写成1:100或100/1。有时放大的比例尺后项为1。
3、练习。
(1) 下面这段话中的各比,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为什么?
把一块长50米,宽10米的长方形地,画在一幅平面图上,长画25厘米,宽画5厘米。那么图上长和实际长的比是200/1;图上宽与实际宽的比是200/1;图上周长与实际周长的比是200/1;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40000/1;实际宽与实际长的比是5/1;实际长与图上长的比是200 :1。
(2) 课本的做一做练习后讲评。
4、教学例5。
(1) 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怎样得用比例尺的关系式来解答?用方程解,x该设什么单位?为什么?列式时,比例尺要用什么书写形式?
学生尝试练习后,对照课本检查。指名板演后,讲解。强调设实际距离是x厘米,算出实际距离的厘米数后,要再变成千米数。
(2) 练习:课本的做一做,练后教师讲评。
三、巩固练习
例5有其他解法吗?怎样解?
提示:实际距离等于什么?图上距离等于什么?
四、 总结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教案 7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例1.例2.作业本试一试。
河西村到汽车站的实际距离是20千米,图上距离是5厘米,算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汽车站到县城的图上距离是15厘米,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教案 8教学内容:
比例尺(课本48-49页例1,“做一做”,练习八的内容,看图,看文字,重点看各色方框里的内容并思考
(1)什么是比例尺?求比例尺的方法是什么?
(2)看课本48页右图下面的线段比例尺,想:怎样把它转化成数值比例尺?
(3)比例尺一般写成什么形式?
师:生认真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看书。
2、议一议(合作交流)
主要交流自学探究中的问题,先对子之间互说,最后小组内交流,统一答案或记录下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备下一步的展示。
3、说一说(汇报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成果的汇报。针对自学探究中的问题,可以口答、板演、或提出问题。组间可以补充或质疑,教师尽可能的引导或解疑。
4、小结归纳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比例尺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
求比例尺时,需要注意单位的统一,同时,比例尺是一个比,不能带单位名称。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师:通过刚才的展示,老师发现各个小组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同学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检测题,比一比谁发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四、巩固提升
要求
1、独立完成,对子讨论。
学法指导:先自己独立完成题目,然后举手示意对子,待对子完成后小声讨论。
2、组内交流,整合答案。
学法指导:待组内成员全部完成后交流各自答案和理由,最终形成统一答案。
3、分工合作,板演展示。
学法指导:由组长分工:板演、检查、预展(讲解者)
4、汇报讲解,补充评价。
学法指导:各个小组按抽签顺序讲解展示,讲解时可以组内补充,也可其他组补充或质疑。展示后,其他组或教师给予评价。
操作指导:教师在预展时巡视各小组,指导并帮助小组快速分工,让每个学生尽快参与其中,没有得到展示机会的小组安排课后自改或小组对改。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例尺,求比例尺的方法是什么呢?
首先根据比例尺的意义确定比的前项和后项,写出比,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位置不要写错;接着把两项化成相同的单位;最后化简比,变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字体又工整。
六、当堂训练
1、必做题:课本练习八的1、2、3题
2、选做题:一张精密仪器图纸,用8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的8毫米长,则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3、拓展题: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相距8厘米。如果在比例尺是1︰8000000的地图上,这两地相距多少厘米?
板书设计:
比例尺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比例尺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教案 9教学内容:
教材例5、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七上的线段比例尺,练习五的.看右下角有一幅地图。地图的下面就 有一条线段比例尺。它上面有0、50和100几个数,还注明了长度单位千米。这些数和单位表示什么意思呢?大家量一量从0到50这段线段有多长。(1厘米。)从50到100呢?(也是1厘米。)从0到50就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千米的'实际距离。从0到100就表示地图上2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100千米的实际距 离。
然后教师问:
如果知道了两个城市之间的图上距离,你能不能计算出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沈阳和长春这两个城市,并量出它们的距离是多少厘米。再想一想:要求地面上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想:1厘米的图上距离代表地面上多少千米的实际距离,(50千米。)我们量出沈阳到长春的图上距离是5.5厘米,就代表几个50千米的实际距离。(5.5个50千米。)怎么列式计算?
让学生说怎样列式。教师板书:505.5=275(千米)
之后,进一步提出:
你能不能把这个地图上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怎样改写?(因为图上1厘米相当于地面上50千米的实际距离,现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50
千米等于5000000厘米。所以这条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就是1:5000000。)
教师板书出数值比例尺。
三、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五的的例4,以及“练一练”,练习七复习题。
提问:这幅平面图图上距离是多少实际距离是多少?求什么问题?指名口答,老师板书,求出结果。
3、引入新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经常要用到数学,像上面这样的问题就是一个例子,这个例子里所用的知识,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例尺。
二、教学新课
1、比例尺的意义。
从上面的例子里可以看到,我们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一般要把实际距离按比例缩小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幅图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根据黑板上这句话想一想,比例尺是怎样得到的?
强调:比例尺是一个比。说明为了简便计算,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为1的比。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提问:怎样求这幅图的比例心?为什么?解答这道题还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让学生自己求出比例尺。
指名口答,老师板书。
(2)做“练一练”。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教案 13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比例尺的概念。
学会根据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能够看懂并应用不同形式的比例尺(如数字比例尺、线段比例尺)。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比例尺的产生和应用过程。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感受数学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比例尺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灵活应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图、教室平面图示例、方格纸等。
学生准备:学习卡、尺子、练习本、地图(如中国地图)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提出问题:“一只蚂蚁不到20秒钟从西安爬到了北京,你知道为什么吗?”(引导学生回答“在地图上”)
引出地图的绘制原理,即图形的放缩,进而引出比例尺的概念。
2. 新知探究
认识比例尺:
展示不同比例尺的地图,让学生观察并讨论比例尺的不同表示方法(如数字比例尺、线段比例尺)。
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即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探究比例尺的计算方法:
以教室平面图为例,让学生尝试画出教室的平面图,并标注比例尺。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计算比例尺,即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
强调比例尺的前项一般为1,后项为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的'比值。
3.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给出不同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让学生计算实际距离。
给出实际距离和比例尺,让学生计算图上距离。
拓展练习: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图上找出家乡到某个城市的图上距离,并根据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如房间装修设计图、校园平面图等,让学生应用比例尺进行计算。
4.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比例尺的意义、计算方法以及应用实例。
强调比例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 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鼓励学生自己确定比例尺,画出自己家的平面图,并标注比例尺和计算实际面积。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比例尺的知识。
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的现实意义和魅力。
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比例尺的知识。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教案 14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数字比例尺、线段比例尺)。
学会根据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经历比例尺产生和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图、不同比例尺的地图样本、方格纸等。
学生准备:学习卡、尺子、练习本、地图(如中国地图或学校地图)等。
三、教材分析
比例尺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它连接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特别是地图制作、建筑设计等领域。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地图等平面图上的比例关系。
四、学生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化简比、比例的知识已经有所掌握,但对比例尺的概念可能还比较生疏。比例尺的知识比较抽象,不易直观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具体的生活实例和动手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构比例尺的概念。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比例尺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导入法、实例讲解法、引导发现法。
学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脑筋急转弯或生活实例(如蚂蚁在地图上快速爬行)引入比例尺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知讲授
认识比例尺:介绍比例尺的意义,即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通过展示不同比例尺的地图样本,让学生初步感知比例尺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表示比例尺:讲解数字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表示方法,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比例尺的特点。
计算比例尺:通过例题演示如何根据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计算比例尺,强调单位统一和化简比的重要性。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设计一系列练习题,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计算实际距离,或根据实际距离和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
应用练习:提供生活实例(如学校平面图、房间设计图等),让学生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比例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地图制作、航空航天等领域。
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一张地图,并标注上合适的比例尺。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比例尺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心得,分享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比例尺的知识。
观察身边的地图或平面图,找出其中的比例尺,并尝试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教案 15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培养学生通过比例尺进行相关计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和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中国地图一张。
学生准备:学习卡、尺子、练习本、各自准备一张地图、一张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脑筋急转弯: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一只蚂蚁能在几秒钟内从九江爬到北京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地图上。
教师:“对,这就是图形的放缩。那么,为什么我们国家辽阔的土地可以画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之上呢?”
学生回答:因为地图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的。
引出课题: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帮助我们理解地图缩小的工具——比例尺。”
二、意义构建
初步感知:
教师:“请大家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我们教室的平面图,并标上‘1厘米=1米’的说明。”(学生动手操作)
展示学生的作品,讨论为什么同样画的是教室,但大小却不一样。
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教师:“同学们画的图上的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用一个比来表示,这个比就是比例尺。”
学生尝试用比表示自己画的图上的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师板书:图上距离 : 实际距离 = 比例尺
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引导学生讨论比例尺的不同表示方法(如1:100, 1/100等)。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比例尺的含义,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100厘米”等。
三、合作探究
认识比例尺的应用:
教师展示不同比例尺的地图,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比例尺的意义。
引导学生找出地图上的比例尺,并解释其意义。
例题讲解:
例题:在一幅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深圳到上海的图上距离是20.3厘米,深圳到上海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引导学生从倍数的角度理解比例尺,并提醒注意单位换算。
巩固练习:
练习1:在比例尺为1:100的图纸上,笑笑家的卧室长画了5厘米,宽画了3厘米,笑笑家卧室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练习2:自己准备的中国地图上,测算家乡到北京的实际距离。
四、拓展延伸
应用拓展:
学生尝试用比例尺计算自己家里的某个房间或物品在图纸上的表示方法。
小组讨论:如何利用比例尺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估算和测量。
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比例尺的意义、计算方法及实际应用。
强调比例尺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习题。
自己确定比例尺,画出自己家的平面图,并标注比例尺和实际尺寸。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比例尺》数学教案05-24
小学《比例尺》数学教案01-23
小学《比例尺》数学教案6篇01-23
小学《比例尺》数学教案(6篇)01-23
小学《比例尺》数学教案(5篇)05-25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2-27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15
六年级比例尺教案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比例尺》教案04-13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