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教案15篇

《怀念母亲》教案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怀念母亲》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怀念母亲》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写本文出现的生字,学写“真挚、避免、凄凉、寝不安席、频入梦来、朦胧、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并能根据语言环境理解其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深沉的爱。并摘抄相关句段。

3、了解文章写作方法。开门见山,点明主题,首尾呼应。以及文章特有的引用格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日记和散文,体会季羡林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其爱国之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季羡林成长过程文字资料、《赋得永久悔》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揭示课题。

创设情境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来自谁的哪篇文章?(季羡林《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简介季羡林。今天我们再来品味季老的一篇有关母亲的散文《怀念母亲》。首先让我们欣赏他的另一篇写母亲的文章中的几个片段。

【设计意图】

这节课的导入,我从学生的旧知入手,直接引入,贴近作者开门见山,点明主题的开篇方法。这篇文章作者的年代背景与学生的年代背景相差甚远,对于作者与母亲和祖国的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他们年龄小,阅历少,进入感悟、欣赏的层次较低,表达自己感受能力较差。这是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所以,我给学生介绍了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中的几个片段,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体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为理解本课起到辅助的作用。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检查预习

(1)生字注音组词(重点指导寝、聘、朦、凄的写法)

(2)认读重点词语(提醒学生注意丧的.写法,理解寝不安席思潮起伏、频来入梦、可见一斑的意思)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弃养、终天之恨、薄暗、怅望灰天等不常用词语的意思,有些词语最好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留下悬念在品读课文时理解)。

3、教:

介绍引用较多文章的另一种格式:以冒号标注开始,另段用不同字体表示。指导学生标出自然段。(把引用内容和提示语看成一个自然段)

4、快速浏览课文,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预设:、生答:“我对这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或“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设计意图】

让学生把课文读成一句话,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从而增强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减少听课的盲目性,大大降低听课的难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己逻辑思维的能力。

追问:这两位母亲指的是谁?

指名读就可以看到这种精美皮肤;2、在皮肤界面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皮肤点开,点开后再点击下方的立即启用即可更换皮肤。)句,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反复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体会,体会深刻的在空白处简单做做批注,如果有问题在旁边做出标记。

2、读完的同学快到小组里去,把你读中发现的问题在小组提出来和他们一起研究一下,把体会深刻的地方跟他们交流。

四、集体汇报交流

(一)、体味对生母的情感

着重引导理解以下几个句子

1、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学生初读谈自己的理解,谈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这句话。

②问题设计:母亲去世,作者为什么会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再读读这一段,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联系上文:“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只活了四十多岁。”体会作者心中的伤心难过。

感情朗读

联系下文:“我真想随母亲与地下……数十年如一日。”

问题设计:你知道作者有什么愿望吗?

补充资料: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

指导朗读:而今母亲去世了,即使他大学毕业,即使他找到了一份好的工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吗?此时此刻,你觉得充溢在作者心中的还仅仅是难过、伤心吗?是什么?(遗憾、悔恨、自责)带着这样的体会,谁来给大家读读。

2、下文中还有你关注的句子吗?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理解后感情朗读“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一、语调低沉;二、语速缓慢)

感情朗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上还有比这更让人痛苦与遗憾的事吗?让我们一起带着对母亲的爱慕,带着失去母亲的痛苦,也带着永远无法实现愿望的遗憾再读读这部分。

3、“看到她的神情,我想着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作者为什么真想哭?再快速浏览这则日记,结合课外资料来谈。

感情朗读:刚才我们体会到作者伤心母亲去世了,而今他成了游子,对母亲的思念更加真挚,更加深厚,所以他连用两个感叹号,来表达心中喷涌的情感。大家读时要注意语气的把握,指名读,齐读。

4、在文中还有一句话也写出了作者对生身母亲的这种深厚情感,知道是哪句吗?读给大家听一听。

过渡:读到这,教师不由得想到了王维的两句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远在异国他乡,季老先生怀念的还仅仅是自己的生母吗?还有谁——(祖国母亲)

(二)、体味对祖国母亲的情感

1、请同学们看看你们画出的描写对祖国母亲爱慕与敬意的词句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他对祖国母亲的魂牵梦绕?指名读

①理解“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这句也出现了一个“频来入梦”你是怎么理解的?

问题设计:祖国母亲为什么也会一次又一次走进作者的梦中呢?让我们走进作者的日记。

②在日记里找到了哪些关键句,哪个小组接着来汇报。

Ⅰ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浓浓地糊在心头。

在这段的学习中,你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吗?

预设:作者为什么而凄凉,为什么这凄凉又是甜蜜的,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读课文,看看你能解决吗?

师小结指导朗读:作者运用凄凉与甜蜜这一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的词语巧妙的将自己远离家乡亲人的孤寂与想起亲人的甜蜜进行了对比,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的非常充分。因此读这句时要注意前半句“酸酸的、有点凄凉”与“甜蜜的、浓浓的”语气上的区分。指名读

Ⅱ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不能忍耐。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思念)这种思念你能用一个词、一句话或你积累的诗句来形容吗?

指导朗读:艾青曾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借用一下来表达我此时的感受:“为什么我的眼里满是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这种深沉、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怎样通过读传达出来呢?练习读一读

指名读

Ⅲ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

③通过刚才学习,联系上文和下文,你能回答为什么祖国母亲也会频来入梦吗?

2、引读

教师:旅居海外的日子,作者的心中不断涌现着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着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这份情感在作者的心头不仅挥之不去,反而因地域的距离而变得更加强烈了,请同学们与教师一起再深情地朗读他的日记,再一次走进老人浓浓的思念——生:11月16日日记

教师: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生:11月20日日记

教师: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轻轻地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生:11月28日日记

(三)体会《寻梦》的情感

过渡:为了更好的表达对两位母亲的敬意与爱慕,作者除了引用日记外,还引用了他的散文《寻梦》的开篇、结尾,让我们来读读这两段文字,用心去体会、感悟。(分男女生读)

①这样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结合搜集的资料谈)

(四)学习最后一段

过渡:这样的思绪可以在课文中找到许多许多,母亲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内容,快速读读课文做后一段。

说说从这一段中的哪个词、哪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感情朗读

五、体会课文写法

1、浏览课文开篇、结尾

2、你发现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了吗?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课文是怎样首尾照应的。

3、小结:像这样首尾照应就能使课文结构更加严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六、总结延伸

这篇课文首尾照应使每一个读此文的人都能深切的意识到作者在欧洲的十一年是对母亲思念异常强烈的十一年,生身母亲与祖国母亲化为一体,成为支撑他在国外漫长岁月中的巨大精神力量。课后请同学们把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摘抄下来,愿意进一步了解季羡林先生的同学,可以读读《季羡林画传》、《重返哥廷根》、《季羡林论人生》。

《怀念母亲》教案1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重点语句表达的作用。

3、通过学习,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

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难点:感受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搜集季羡林及有关写母亲的资料。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2、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航

(一)、作者我先知

国学大师——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fàn文(古印度的一种语言)、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二)、教材解读:

本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

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三)预习达标

1、在下列词语中,你认为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词义较难理解,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词义。(读熟并家听下列词语)

崇高 真挚 爱慕 奔丧(bēn sāng) 弃养 朦胧 薄(bó)暗 ...

沮丧(sàng) 忍耐 凄凉 避免 引用 强烈 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

终天之恨 泪流不止 频来入梦 可见一斑 心潮腾涌 怅望灰天 思潮起伏

2、读拼音写词语

qī liáng chóng gāo zhēn zhì m?ng lóng bì miǎn

( ) ( ) ( )( )( )

kě jiàn yì bān qǐn bù ān xí shí bù xià yàn

( ) ( ) ( )

zhōng tiān zhī han sī cháo qǐfú xīn cháo t?ng yǒng

( )( )( )

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感情)真诚恳切。 ( )

灰心失望。 ( )

频:屡次,连续几次。屡次到梦中来。( )

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 ( )

无法安然入睡。 ( )

心情跳跃、涌动。 ( )

斑:杂色的花纹或斑点。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少部分就能推知事物的整体。 ( )

惆怅地望着暗淡的天空。 ( )

终身的遗恨。 ( )

4、默读课文,思考: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

2、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

3按照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给文章分段。 ○

4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

慕?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并画下来。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引入课文

交流季羡林及有关写母亲的资料。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小组交流,汇报预习情况。)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

念。

2、理解文中主要词语的意思。

3、按照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给文章分段。

4、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5、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哪两位母亲?

6、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

三、小组合作探究、汇报交流

作者对“生身母亲”有什么样的感情?找出相应的句子细细品读,体会作者对生母的真挚情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章内容。

2、抓住重点语句,具体感悟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深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一)、汇报交流: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1、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赏析:

2、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赏析:“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天空。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亲的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3、“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赏析:

(二)感受思念祖国之情

1、请同学们读课文“日记”的部分,想想:祖国母亲为什么会一次又一次的走进作者的梦里?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2)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3)出示:好几天前……她高兴得不得了……她有点沮丧…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赏析:

(4)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地简直不能忍耐。

赏析:

二、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季老先生不但爱自己的生母,更有浓浓的怀念祖国之心,作者对祖国母亲和生身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让我们齐读前后两段来感受这种感情。(前后照应,更能表达出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与爱慕)

2、阅读《赋得永久的悔》

3、随音乐一起唱《我的中国心》这首歌。

4、全班深情的朗诵《我的中国心》。

三、巩固练习:

1、我会写近义词:

崇高—— (高尚) 真挚—— (真诚 ) 朦胧——(模糊)

2、我会写反义词:

凄凉——(繁荣) 沮丧—— (开心) 甜蜜——(苦涩)

3、修改下面的句子。

1、《怀念母亲》的作者是季羡林写的。 ○

2、怀念母亲的情绪越来越剧烈。 ○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对祖国魂牵梦绕的句子。

2、收集、阅读关于爱国方面的歌曲、散文。

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幕

生 食不下咽 祖 频来入梦

身 寝不安席 国 凄凉甜蜜

母 终天之恨 母 心潮腾涌

亲 异常强烈 亲 从未间断

《怀念母亲》教案15

教材分析: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感情朗读。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理念

在真情共鸣中,激发情感;在感悟朗读中,体味情感;在语言实践中,升华情感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难点

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感情方面会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预设: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飞外网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预设:(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

预设:(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五)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两位母亲

生身母亲 祖国母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品评朗读

(二)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预设:(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预设:(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2)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细读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

2.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谈。(只要不偏离主题。)

有感情地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预设:此部分教学,不拘泥于一句一句地讲解过程,均由学生自己找出句子,不分先后秩序,学生找到的句子老师与学生共同朗读、共同讨论,得出祖国母亲与自己生母一般,让作者思念,作者那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同时通过文字也传递给了我们。教师应多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及抓住句子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除武装句子的意思。

4.齐读这些句子,想想它们都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 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3.学生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怀念母亲》教案】相关文章:

《怀念母亲》教案01-30

怀念母亲教案12-17

怀念母亲教案01-15

怀念母亲教案12-16

怀念母亲教案12-16

怀念母亲教案12-17

怀念母亲 教案12-17

《怀念母亲》名师教案02-16

怀念母亲教案参考08-26

课文怀念母亲的教案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