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强不息的名人事迹(通用3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鼓浪屿在哪里个城市?鼓浪屿位于厦门,因岛上的鼓浪石而得名,与厦门大学隔海相望。鼓浪屿代表景点有: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毓园、鼓浪石等等。)用到过事迹吧,根据事迹的性质,可分为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一般事迹是怎么起草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自强不息的名人事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录▼【1】自强不息的名人事迹【2】自强不息的古代名人事迹【3】自强不息的近代名人事迹 自强不息的名人事迹
1、史泰龙
1946年7月,他出生在纽约曼哈顿一所慈善医院里。不幸的是他被药用镊子伤到了面部神经,导致左脸颊部分肌肉瘫痪,左眼睑与左边嘴唇下垂,语言能力也受到极大的影响。
幼年时期,他一直和保姆生活在一起,只有周末才能见父母一面。因为长相的原因,大家都不喜欢他,也不愿意和他玩。他十分渴望得到友谊和别人的关爱,得到别人的赞赏和尊重,可人们总是将他拒之门外。
11岁那年,父母在不断争吵中分道扬镳,唯一让他感到温暖的母亲也离开了他。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并不如想象中那样温馨美好。父亲对他十分严厉,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稍有不慎,就会招来一顿斥责和辱骂。父亲经常朝他嘶吼:“你为什么不能变聪明一点儿?你为什么不能强壮一些?”那段时间,他觉得自己简直一无是处。
15岁那年,他来到费城,与母亲和继父生活在一起。他的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被人认为是一个带坏其他同学的典范。他一共换了12所不同的学校,常常待不了多久就被学校找个理由开除了。走过苦难的童年和少年,他渐渐长大成人,并且在体育方面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他想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或足球明星,可是没有一所体育院校愿意录取他;他想参加海军,可是又不够年龄。无奈之下,他只好来到瑞士,一边给女学生上体育课,一边学习戏剧课程。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排演阿瑟米勒的名剧《推销员之死》时,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做一名演员。
不久,他满怀信心地回到了美国,进入迈阿密大学,正式学习表演艺术。然而他的导师很不喜欢他,认为他不是演戏的料,永远也不会有前途,还劝他尽快退学。尽管他不相信命运,也不愿意服输,但还是以三个学分之差,被迈阿密大学拒之门外。
随后,他来到了纽约。迷恋于星相占卜的母亲断言,他会成为一个明星,但不是演员,而是以作家的身份。于是他听从了母亲的建议,暂时放弃了做演员的梦想,潜心研习剧本的写作。他想,人们总是在试镜时拒绝我——因为我的眼睑下垂,因为我的声音太过低沉。既然我无法改变自己的外部形象,我总有能力去修改润色自己创作的剧本吧!
1974年,他突发灵感,创作了一个叫《洛奇》的剧本。当时不少制片人都很看好这个剧本,但因为他坚持要求出演其中的男主角,而被所有的制片人拒绝。他不甘心,又带着剧本分别拜访了美国的500多家电影公司,终于,在被拒绝了1850次后,有一家电影公司被他的诚心所感动,答应了他的要求。片子以很低的成本在一个月内就拍完了,可谁也没想到,这部电影会成为好莱坞电影史上的一匹黑马。
1976年,这部电影的票房突破了2。25亿美元,夺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奖,并获得最佳男主角与最佳编剧的提名。著名导演兼制片人弗兰克科波拉由衷地赞叹道:“我真希望这部电影是我拍的。”
一夜之间,他成了全球炙手可热的人物。他就是观众心目中的超级偶像、单片酬金超过20—万美元、好莱坞武打动作巨星史泰龙。回眸往事,史泰龙感慨万千。如果不是经历了那么多的挫折,也许他根本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是别人的拒绝激发了他的斗志,磨砺了他的意志,洗礼了他的灵魂,从而改变了他的人生。用史泰龙自己的话来说:“我必须干出点儿什么名堂,来为自己赢得一点儿自尊与自信。”
2、桑德斯上校
桑德斯上校退休后拥有的所有财产只是一家靠在高速公路旁的小饭店。饭店虽小,但颇具特色,与众不同。可最受欢迎的、也是客人最爱吃的一道菜就是他发明烹制的香酥可口的炸鸡,仅此就给他带来了一笔可观的财富。多年来,他的客人一直对他烹制的炸鸡赞赏有加。可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由于高速公路改道别处,饭店的生意突然间也一落千丈,最后只好关门歇业。被逼无奈,桑德斯上校决定向其他饭店出售他制作炸鸡的配方,以换取微薄的回报。
在推销的过程中,没有一家饭店愿意购买他的配方,并且还不时地嘲笑他。一个人在任何年龄被人嘲笑都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更何况到了退休的年龄还被人嘲笑,这就更令人难以接受了。而这恰恰发生在了桑德斯上校身上。他不但被人嘲笑并且接连不断地被人拒绝,可见这些经历对他的影响有多么巨大。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在没有找到买主之前,他开着车走遍了全国,吃住都在车上,就在被别人拒绝了1009次后,才有人终于同意采纳他的想法,购买他的配方。从此后他的连锁店遍布全世界;也被载入了商业史册。这就是肯德基的由来。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桑德斯上校,就在所有的肯德基店前树立一尊他的塑像,以此作为肯德基的形象品牌。俗话说:“神枪手是一枪一枪打出来的!”缺乏坚持不懈的毅力或者认为自己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两者都是阻碍大多数人勇于改变的关键原因。如果你能够紧紧抓住自己的目标不放并坚持不懈,那么很快你就会超过大多数人。记住,是你掌握着自己的生活。如果你一心想达到一个目标,就一定会有办法取得成功。
3、乔妮埃里克森
1967年夏天,美国跳水运动员乔妮埃里克森在一次跳水事故中,身负重伤,除脖子之外,全身瘫痪。
乔妮哭了,她怎么也摆脱不了那场噩梦。为什么跳板会滑?为什么她会恰好在那时跳下?不论亲戚朋友们怎样安慰她,她总认为命运对她实在不公。出院后,她叫家人把她推到跳水池旁。她仰望看那高高的跳台。想到自己再也不能站立在那洁白的跳板上了,那碧蓝的水波再也不会溅起朵朵美丽的水花拥抱她了,她又掩面哭了起来。从此她被迫结束了自己的跳水生涯。
她曾经绝望过。但现在,她开始冷静思索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她借来许多介绍前人如何成才的书籍,一本一本认真地读了起来。她虽然双目健全,但读书也是很艰难的,只能靠嘴衔根小竹片去翻书,劳累、伤痛常常迫使她停下来。休息片刻后,她又坚持读下去。大量的阅读,使她终于领悟到:我是残了,但许多人残了后,却在另外一条道路上获得了成功。他们有的成了作家,有的创造了盲文,有的谱写出美妙的音乐,我为什么不能?于是,她想到了自己中学时代曾喜欢画画,这位纤弱的姑娘变得坚强起来了,变得自信起来了。她捡起了中学时代曾经用过的画笔,用嘴衔着,练习画画。
这是一个多么艰辛的过程啊。用嘴画画,她的家人连听也未曾听说过。
他们纷纷劝阻:“乔妮,别那么死心眼了,哪有用嘴画画的.?我们会养活你的。”可是,家人的话反而激起了她学画的决心,“我怎么能让家人一辈子养活我呢?”她更加刻苦地练习,常常累得头晕目眩,甚至有时委屈的泪水把画纸也淋湿了。为了积累素材,她还常常乘车外出,拜访艺术大师。好些年头过去了,乔妮的辛勤劳动没有白费,她的一幅风景油画在一次画展上展出后,得到了美术界的好评。
不知为什么,乔妮又想到要学文学。她的家人及朋友们又劝她了:“乔妮,你绘画已经很不错了,还学什么文学,那会更苦了你自己的。”她想起一家刊物曾向她约稿,要她谈谈自己学绘画的经过和感受。她下了很大力气去写作,可稿子还是没有写成。这件事对她刺激太大了,她深感自己写作水平差,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学习。
这是一条满是荆棘的路,可是她仿佛看到艺术的桂冠在前面熠熠闪光,等待她去摘取。
终于,又经过许多艰辛的岁月,乔妮这个美丽的梦终于成了现实。1976年,她的自传《乔妮》出版了,轰动了文坛,她收到了数以万计的热情洋溢的信。两三年后,她的《再前进一步》一书又问世了,该书以作者的亲身经历,教育残疾人应该怎样战胜病痛,立志成才。后来,这本书被改编成剧本搬上了银幕,影片的主角就是由她自己扮演,她成了青年们的偶像,成了千千万万青年自强不息、奋进不止的榜样。
4、罗斯福
美国的。
在邓亚萍小的时候,为了培养她成才,父亲曾将她送到河南省乒乓球队去深造。然而,去后不久便被退了回来,其理由是个子矮,手臂短,没有发展前途,这给少年邓亚萍的心灵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痕。令人欣慰的是,在父亲的鼓励下,倔强的邓亚萍并未因此一蹶不振,相反,她练得更加刻苦。可以这样说,是困难、挫折和毅力成就了乒坛“国手”。
气场拥有者敢于接受任何挑战,自强不息,正是这种自己肯定为其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让他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即使身处逆境,只要你敢于挑战生活,勇于突出界限,那么逆境就会变成推动你前进的动力。
生命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只要看重自己,自珍自爱,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大多数人的命运表明,无论你是从事任何职业,无论你是在较高层次的平台上演绎人生,还是在一般层次上努力求索,尽管所遇到的困境、逆境及诸种矛盾的状况不一,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必须依靠自己点燃与命运搏斗的激情之火,依靠自己去抓住可行的机遇,挖掘自身的潜能,开拓创造新的命运之路。
人生恰似海上行船,难免会遭遇到风浪,甚至有触礁的危险。人生变幻莫测,又有多少人能够预测厄运的突袭呢?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自救是摆脱厄运的唯一的武器。”是的,当你身遭痛苦与不幸之时,你可以诅咒命运的不公,但绝不可以放弃心中的勇气和希望。不要总是依赖别人,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而要依靠自己解决问题,最能依靠的人只能是你自己。
2、蒋方舟
十一岁写成长篇小说《正在发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争议和讨论,并在台湾出版繁体版本。此书出版,引起台湾媒体的一片惊呼,称其为:早熟的苹果。2008年,蒋方舟被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提前录取,再度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人物。
三月的清华园,已是垂柳依依,姹紫嫣红。在美丽的清华大学校园里,蒋方舟接受了媒体记者的采访。当记者请她谈谈自己的梦想时,蒋方舟的目光中顿时溢满了一种无限的憧憬和渴望。那一刻,使人感到她一点也不陌生和遥远,就像是一个邻家的.小妹。梦想,其实这是一个很隐私的话题。蒋方舟一度羞于表达,她已经走过了那个向人急速表达自己梦想的青涩年龄。但无论走过多少千山万水,内心里总有一处芬芳,散发着它那迷人的馨香,山高水长,魂牵梦绕。
蒋方舟沉吟了片刻,嫣然一笑道,梦想再可笑,也胜过没有。能有梦想,也需要天赋。我是个理想主义者,当大家对现实的丑恶龌龊、体制与潜规则已经习以为常的时候,我还是保持着震惊和不适。蒋方舟的震惊和不适,使我们感到她的清纯和简单,一点也不世故和圆滑,一下子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无论尘世间如何改变,人们内心渴望的还是一种清纯和简单,这一点并没有改变。
蒋方舟用一种无奈和沮丧的语气说道,我现在觉得距离梦想越来越远了。大概在去年,爸爸对我说,孩子,你在北京买个房子吧,这样我们的心也就放下了。我当时听了特别地感到不可思议。我想,这样下去,我大概就成了芸芸众生了,生活的很多可能性就被这个东西剥夺了。过了一段时间,爸爸又对我说,孩子,等房价一降下来,你就买个房子。在父亲的催促下,我就真的在看周边的房价了。那一刻,我感到一种特别特别明显的无力感。
蒋方舟的眸子里溢满了一缕柔软,她深情地说道,我原来的梦想是当大师,但渐渐地觉得当大师不是主观能够决定的了,所以我也就在某种程度上识时务了吧。但我的奋斗绝对不是一套房子,我的奋斗是想在写作之外,有能够让我逃遁的一个领域,默默地干,它不一定是学术的东西。那样我就不用整天面对一些社会问题或话题了。
有一个逃遁的领域,默默地干,是蒋方舟梦想中最美的生活状态,她不做意见,也不做畅销书作家,21岁的蒋方舟,她的梦想,不想成为别人中的任何一个。蒋方舟说道,我就是我,我是。“殊途同归”,是一种梦想,特立独行,也是一种梦想。只有这样,才构成了我们这万千世界,芸芸众生。
蒋方舟的梦想,让人精神为之一振,并有了一种深深的回味和思考。
目前,正在清华大学上大三的蒋方舟,正全力投入到其第十本书《审判童年》的写作中。但是在她内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想,那个梦想是属于自己的,可以躲避风沙海浪,可以拒绝飞短流长,那是她心中最美的伊甸园:菁菁芳草,洒满阳光。
3、鲁迅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和思想家。早年在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
一天,在上课时,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到刀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个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人投去两道威严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里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脑海闪过,鲁迅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
从此,鲁迅把文学作为自己的目标,用手中的笔做武器,写出了《呐喊》、《狂人日记》等许多作品,向黑暗的旧社会发起了挑战,唤醒了数以万记的中华儿女,起来同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夜以继日地写作。
4、周恩来
周恩来小时候学习非常勤奋,但是字写的很差。为了过好习字关,他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
有一天,周恩来随妈妈到一个路途较远的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风尘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妈妈见状,心疼不过,劝道:“明天再写吧!”“不,妈妈,当天的事当天了!”周恩来说服了妈妈,连忙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头脑也清醒多了。一百个字刚写完,妈妈一把夺过周恩来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 “不!”周恩来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皱着眉头认真地说:“陈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说着,周恩来白嫩的小手又挥起笔来,把那两个字又写了三遍,直到满意这止。
5、苏步青
苏步青,1901年生,我国著名数学家、学者,曾任复旦大学名誉校长。他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在地里劳动:放牛、割草、犁田,什么都干。那时他想,这辈子肯定没有读书的机会了。
恰好,村里一户有钱人请了家庭教师,教他的公子读书。苏步青有空,就在窗外听听,随手写写画画。想不到,那位公子没学好,苏步青却因此学到不少知识。他的叔叔见他这么想学习,便拿出钱,说服苏步青的爸爸,把他送到百里之外的一所小学去读书。
在小学的第一个学期,苏步青考了个倒数第一名,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热忱地鼓励他。这使苏步青大受感动,决心发愤图强。真下了决心,情况就不一样了,从第二学期起一直到大学毕业,他每学期都考第一。
苏步青是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典范。他从小学起,就抓紧时间读了好多好书。进初中后,他的第一因勤奋而成功的名人小故事篇作文交上去,教师一看,那写作方法,很像是古代著名的《左传》的写法,便怀疑这是不是苏步青自己写的。上课时,老师要考考他,随便点了《左传》上的一因勤奋而成功的名人小故事篇文章,要他说说写的是什么。不料,他立即一字不错地把那因勤奋而成功的名人小故事篇文章背给老师听。这使老师和同学们大吃一惊:原来,他读《左传》读得能够背出来了!
6、华罗庚
华罗庚中学毕业后,因交不起学费被迫失学。回到家乡,一面帮父亲干活,一面继续顽强地读书自学。不久,又身染伤寒,病势垂危。他在床上躺了半年,病痊愈后,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左腿的关节变形,瘸了。当时,他只有19岁,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绝望的日子里,他想起了双腿后著兵法的孙膑。“古人尚能身残志不残,我才只有19岁,更没理由自暴自弃,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青年华罗庚就是这样顽强地和命运抗争。白天,他拖着病腿,忍着关节剧烈的疼痛,拄着拐杖一颠一颠地干活,晚上,他油灯下自学到深夜。1930年,他的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惊动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以后,清华大学聘请华罗庚当了助理员。在名家云集的清华园,华罗庚一边做助理员的工作,一边在数学系旁听,还用四年时间自学了英文、德文、法文、发表了十篇论文。他25岁时,已是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了。
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自尊的人,能够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征服挫折和失败,在挫折与失败中获得成功。而丧失自尊的人,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自暴自弃。自轻自贱的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不行了,从而放弃了努力奋斗。所以没有自尊的人,是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
7、张海迪
张海迪,1955年9月16日在济南出生。小时候因患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莘县,给孩子当起了老师。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以及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
2002年,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问世。《绝顶》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向“十六大”献礼重点图书并连获“全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和五个一工程”图书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其一是“八十年代新雷锋”,其二是"“当代保尔”。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随后,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张海迪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供职在山东作家协会,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
8、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
返回目录>>>
【自强不息的名人事迹】相关文章:
关于自强不息的名人故事06-21
中国自强不息的名人故事06-21
自强不息的事迹材料11-22
名人的事迹10-10
自强不息名人名言05-04
当代自强不息人物事迹11-23
自强不息人的事迹(精选24篇)11-22
残疾人自强不息的事迹12-23
自强不息个人事迹范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