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设计(精选11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故都的秋》教案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 1一、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刚接触这类情景交融的长篇散文,他们那点不多的关于情景关系的知识储备,不足以支撑他们解读此类文章,因此,如何结合课文,真正理解以情驭景并避免解读过程中硬贴标签的现象,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由于时代久远,再加上年轻人的朝气蓬勃,他们的情感和阅历与文章都有较大的距离,所以,如何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时代的距离,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文本定位
就可以看到这种精美皮肤;2、在皮肤界面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皮肤点开,点开后再点击下方的立即启用即可更换皮肤。)现了什么?
通过老师与学生互问互答的方式,明确了使学生明确了“数”字写出了作者悠闲、清闲、惬意,体现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寞之感。
运用老师所教的方法来赏析文中各幅景图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故都的秋的味、色、意境与姿态的?同时注意作者的语言和用词。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老师指导的方式,来明确作者在每一幅景图中表达的情感,作者在文中写了雨后寻常北京人的对话显示出了最自然的秋味。
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引用了王安石《北山》中的“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迟归。”这句诗表达的孤独寂寞之感与文中郁达夫所表达的感情有异曲同工之妙,深化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在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还要写到南国的秋?
通过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探究,来明确在结尾处写到南国的秋是为了与文中北国的秋形成对比,突出北国的秋的悲凉和作者对故都的眷恋和思念之情,以及作者悲凉的心境。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
一起赏析了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这北国的秋是一幅美丽生动的水彩画,画中还带着丝丝悲凉,是郁达夫对故都的思念和眷恋,画中有情,情中有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给人画一般的感觉。
作业:
描绘一幅你喜欢的景色或一个你喜欢的季节,要求:注意情景的交融,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且300字以上。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清
静
悲凉
叶落知秋图
秋蝉啼叫图
秋雨洗城图
佳日果树图
庭院秋景图
情感: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 7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体会散文形神的辩证关系,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由景入情,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热爱、眷恋故都的美好情感,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鉴赏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导学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情景导入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常给人以无穷的回味;秋天呢?“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xx读到的是壮丽。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郁达夫呢?我们来看他的散文《故都的秋》。(板书)
二、文本解读
1、作家作品。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艺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曾在北大,中山大学等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积极宣传抗日。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她是一个弱女子》等。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达夫全集》《达夫游记》《郁达夫选集》等。
2、写作背景。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4月,由于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当时的中国,连年内战,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留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浏览全文,思考:对于北京的秋天,郁达夫持什么样的感情态度?
明确:赞美、怀念。
2、读1、2两段,思考这两段写什么?用什么手法来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用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3、从第3段11段,作者用记叙和描写的手法写了五幅画面,请同学们一幅一幅来命名,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清晨秋景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桥头秋雨 庭院秋果
4、第12段是议论段,可划分到上一部分中,最后两段主要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四、合作探究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第一幅图,清晨秋景图,请 同学朗读这一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借景抒发清、静、悲凉之情的? 地点:破屋。衰败 沧桑感
时间:早晨。
方式:泡浓茶清闲 耐人回味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清爽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静谧 清 静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悠闲
破壁腰 残破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清冷 安闲 落寞
秋草萧索 悲凉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思考:故都秋的景物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红叶,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作者为什么只选取文中的几处景物来写呢? 明确:文章取材主要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香山的红叶的暖色调,颐和园的喧闹,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称。作者在文中选取的几处景物,能够表达出他当时的苦闷心情和追求隐逸恬适的生活情趣。
五、小结
郁达夫在本文开头提到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我们这节课在“清晨秋景图”的分析中也理解了故都的秋所具有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我们需要学习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六、作业
其他几幅画面怎么传达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同学们课后讨论,我们下节课来分析。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 8一、教学设计理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为起点,课堂上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融化在一起,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的作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阅读能力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将本文分为两课时来学习。第一课时从内容和背景方面研读文章,感悟探究作者情感;第二课时从语言和艺术手法方面,体察作者情感。这是第一课时的设计方案。
三、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既要让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五、本课时教学重点、难点及依据:
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已远,学生在把握作者情感上有一定的难度,也难以领悟主观色彩笼罩之下的景物描写的妙处。所以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引导学生推敲本文悲凉、伤感情调的由来。既是教学重点,又是学习难点。
六、教法学法设想:
1、采用教师与学生互动合作的教法。
(解说:在新课程理念中,课堂是个有机融合体。从互动角度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文中隐藏的生命情感。)
2、朗读感受,重视诵读、美读。
(解说: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以朗读来贯串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3、让学生读、说、品、评,合作探究
(解说:阅读实践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精神和自学习惯。)
七、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设计:
依据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的'思考,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贴近生活,进入情感
一开课,老师与学生共同回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等一系列的描写秋天的诗词……是的,不同的人对于秋有着不同的感受。毛泽东读到秋日的壮丽,杜甫读到秋风的悲凉,柳永读到秋雨的凄苦。那么,你眼里的秋天是怎样的呢?学生各抒己见:可能会谈身边的秋天,一方面给人以丰收的感觉,田野里,各种庄稼陆续成熟了,果园里,各种果树挂满枝头,天高地广,金风送爽,令人心旷神怡;另一方面秋天也会给人带来破败、凄凉之感:北雁南飞,枯叶飘零,收获后的田野,一片狼藉,风中夹杂着寒意,让人心绪悲凉等等。
“一个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那么,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体味一下郁达夫眼里的秋天是怎样的呢?
(解说:这一导入,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最佳状态,也就进入教学的第二环节。)
(二) 诵读感悟,辩论情感
1、先听课文朗读录音,配上一段忧郁抒情的音乐《秋思》,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在文中勾画出作者选用了哪些平常景物来描写故都的秋。
2、听完课文录音,请学生读课文1-2自然段,分别用文中的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明确: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
(解说:这一设问意在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训练学生的文字概括能力。)
学生很快悟出:作者眼里故都的秋最大的特点:“清、静、悲凉”
3、那么纵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
将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分为两组。要求各组同学在回答时以文本为依据。
学生有了争论意识,就会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语句,在阅读和争论中提高运用文本的能力。
“颂秋”组的同学就会从作者赞美、眷恋故都的感情角度来选读文段证明自己观点,而“悲秋”组的同学则会从萧瑟的景物的文段描写中读出“悲凉”。学生很容易读到五幅秋景图:秋晨的天空、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秋雨的凉意、秋枣的色彩。那作者为什么不选故都的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郊是众多优美的风光,而是选取生活中非常普通、不起眼的的几幅画面来作为故都的代表呢?为什么南国的秋就不能体现作者的情感呢?
学生经过一系列深入的辩论后发现: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这都跟作家的个人心境有关。作者写南国之秋,秋味不浓,难以让人满足;写北国的秋,才够得上心理上的秋味。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和向往,是积极赞美的情感;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全文的基调又是忧伤的,悲凉的。可以说《故都的秋》是一曲悲凉的颂歌。
(解说:有意让教学重心下移,设置了一个非此即彼的圈套,看学生能否跳出思维的二维空间。这是一种联系文本进行分析的思维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筛选、提取文中信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产生了思想上的碰撞,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在阅读和争论中,加深对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的领悟,加深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的认识,突出了本堂课教学重点。这种放手让学生讨论的做法,能让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有助于思维的互补,更有助于合作能力和发现能力的培养。在这里,课堂就是一条生生不息流动着的河流,师生成为课堂生活的创造者。)
(三)研读探究,发现情感
继而,教师抛出一个学习缺口,师生进行互动研讨探究——郁达夫眼里的秋天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下面是我上这堂课与学生互动的片断)
生:可能跟他的年龄有关吧。
师:郁达夫写此文时年龄只有38岁。
生:可能和作者的性格有关吧。
师:可惜我手头没有这方面的资料能帮你证明这一点。
生:是不是跟作者的生活时代有关?
师:不错,郁达夫生活在动乱年代,但是像他这一时代的其他作家也写过反映季节的文章,像朱自清的《春》就写得生机盎然、蓬勃向上。
生:也许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
生:还可能和作者的心境、情怀有关。
师:郁达夫1913年9月随长兄赴日留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他爱国热忱。
生:由此看来,作者因眷恋故都才产生这样的情感。
生:作者写南国之秋,秋味不浓,难以让人满足;写北国的秋,才够得上心理上的秋味。
……
通过互动之后达成共识: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与作家的个人气质、生活经历、文艺观和审美追求等有关。
(解说:“因学定教”是一条不能违背的原则,无论预先考虑如何周密,在课堂上还是要尊重学生思维变化,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要随机应变,只要不妨碍教学的终极目标就可以。这一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去探究发现悲凉、伤感情调的由来”。在这里,我没有进行传统式的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介绍,只是让学生既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成功的喜悦,而且是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
接着,进入延伸拓展环节,根据学以致用的原则,设计这样一道练习: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同学们可选取文中五幅画里的景物,也可联想我们家乡秋天里别的景物,抓住其特征,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续写。看谁说得新!说得多!说得快!
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 它在简陋的小屋里;它在浓浓的香茶里;它在蜜桔的飘香里。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 9【教学目标】
1、了解郁达夫及其作品。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强化诵读,训练语感。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的能力。
4、分析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
5、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
1、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2、分析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而面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二、简介作者及其艺术风格、本文的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著名作家,浙江省富阳人。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7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了一些很好的游记。
三、解题
让学生分析题目,看看有什么疑问和发现
参考:(1)文体,写景抒情散文。(2)中心语是“秋”,是一篇写秋景的散文。小结:从大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经验呢?——抓住题目的内涵。
四、深入研读课文,整体把握,适时讨论,走近大师,走进作品
(一)解决预习问题
1、作者对故都的秋持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向往、眷念、热爱。(我的不远千里……,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2、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这个客观现实呈现出什么特征?
明确:总领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3、文章哪些段落集中描写了故都的秋景?这一部分写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象?学生自由发言。给每幅图加个小标题。
参考
庭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奇景
(十分钟)
五、合作探究
1、文章是怎样具体表现“清、静、悲凉”的特征的?
下面请同学们以我们的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你们喜欢的一幅画面,进行仔细品读,看看文中是怎样通过景物描写展示北国之秋这一特点的?然后公推你们小组的一位同学展示你们的讨论结果。(提示:同学们应注意圈出文中呈现色彩的词语和传递声音的事物,抓住这些词语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五幅秋景图,体会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参考:
(庭院秋晨)
所写景物:
1、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2、一丝一丝漏下的日光;
3、牵牛花的蓝朵。
4、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明确:1、天色碧绿,看得很高,能见度大,可见,天空无杂质;
2、再看漏下的日光,一丝一丝多么分明,可见,没有混杂物;
3、再说牵牛花的花色,蓝色,冷色调,给人感觉清透。
这此景物都共同突出一个“清”字。
景: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明确:以有声衬无声。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景:一椽破屋,破壁腰。
提示:屋壁尽显荒凉,冷色衬托凉意。
小结:这幅画可概括为——庭院秋晨。作者通过借景抒情(所谓的借景抒情,是指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的手法,把对秋的感受与景的选择可以说达到交融合一的境地了。
(秋槐落蕊)
明确: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静。气味也没有,微细柔软的触觉,扫帚的`丝纹——清,潜意识下觉得有点儿落寞,“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悲凉。
小结:一叶知秋,岁之将暮,悲从中来。
(秋蝉残鸣)
明确:衰弱的残鸣、啼唱、嘶叫。
小结:这嘶叫是生命将逝的哀叹,凉从此出;另外,衰弱的残声都听得见,足见故都秋之寂静。
(秋雨话凉)
拟境朗读:云散雨霁,桥头影里,都市闲人,缓慢悠闲地对话。“了”字念得高,拖得长;“阵”字像“层”字,平平仄仄的歧韵,作者认为“倒来得正好”,试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明确:
①“了”字念得高,拖得长,体现对秋的深切体味;再加上破折号,声音绵长浓郁,隐含着意味深长的感叹,这凉不仅在身,更凉在心里。
②“阵”字表明凉意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而“层”境界顿显深、广、浓、厚。写出了北国之秋经过一场场秋雨的洗礼,而渐浓渐深,渐染渐醇的特点。所以说,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小结:如果不是从内心深处感悟这故都的清秋,是不会有如此真切,如此细微的感触的。
(十五分钟)
六、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①秋的景物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红叶,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作者为何只选取了这几处景物来写呢?
明确:
“一切景语皆情语”,点明了作家笔下的景和物都是依附着一定情感的,而这情感又多是作家本身的情感历程的再现。作者当时因白色恐怖而抑郁苦闷,逃避现实。因而,作者用这种感情来看外界时,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的秋色,破败的环境,听到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声。文中的秋花、秋雨、秋树等景物的清闲、幽远、幽静、落寞、衰落、萧条,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上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感受的”的自然融合。
文章取材主要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香山红叶的暖色调,颐和园的喧闹,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称,因此散文的取材应围绕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以情驭景、以情显景的方法。
拓展:《天净沙…秋思》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②文章描写的主体是故都之秋,作者为何在开头和结尾还要写南国之秋?是否闲笔?
明确
文章通过对比,其目的是抑彼而扬此,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从而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
③刚才分析的内容,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接下来这个自然段,大家考虑它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议论。
问:那么,作者在写景抒情散文中插入一段议论性的文字,有什么作用?
明确:在理论上深化文章的主题,在于“喻理”“明旨”。
小结:散文的特色是“形散神不散”,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我们都要紧紧抓住这一特点。明白作者不管写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手法,都是为主题服务的。
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作者写作是这样,读者阅读文学作品也是这样,只有用心感悟,才能心中有文,心中有情。
(十三分钟)
七、延伸拓展(任选一题)
1、这一篇课文,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掌握散文的这种写法,不可能对郁达夫做全面的了解,我们可以在课后继续通过各种渠道来探讨,写一篇读书笔记。
题目:
我眼中的郁达夫或郁达夫散文研究
2、通过这篇散文的学习,尝试写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如《江中的秋》或《家乡的秋》
(两分钟)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 10教学目标:
1、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与重点:
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注意课文章的文眼。
把握文章大意。
一、导入:
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那我们看到外面的树啊、山啊是什么颜色啊?(绿色)你感受到秋的到来吗?但是现在的北方却已是秋意浓浓(图片:北方的秋景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看看郁达夫是怎么比较南国与北国的秋。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投影):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三、解题: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四、课文分析: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阅读一遍课文,在阅读中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郁达夫是从哪个角
度写秋的?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秋色,他写的是什么?找一找,找着了。可以划一下,注意文中关键性的段子。
明确:第一段:秋味。(投影)他从杭州赶上青岛,又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这故都的秋味。这就是中心段,是统领全篇的文字。我们一块来读读。文章一开篇,作者就紧扣题目,紧紧地围绕着故都的秋这个着眼点来写。那么他该怎样赏玩这故都的秋味呢?也就是说,他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秋味的呢?有没有具体的景物描写?
明确:(投影)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
五幅。有:静对蓝朵、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人话秋、秋果将熟。
不知道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到了没有,郁达夫曾经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
明确:第三段: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大家自己读一读(自由诵读第三段的前一部分)。
那我们来想一想,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的景色,现在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的写,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这是什么原因?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安排吗?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 11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三、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
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
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
(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2、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
(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
(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
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
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哪些语句写出了他对绿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
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囚 绿 记
陆 蠡
本文线索:
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教学反思: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通用7篇)10-09
故都的秋作文08-11
故都的秋教案12-17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08-08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04-03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04-03
《故都的秋》教案212-16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11-23
高考语文故都的秋12-09
故都的秋作文(精选53篇)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