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10篇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10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1

近日,观看了一部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它是通过从一个拥有阅读障碍的孩子角度出发,不断的探索孩子内心世界的电影,看完之后对我的触动很大,尤其是影片中的美术老师。这是一位拥有明锐洞察力的老师,从本质出发,真正的读懂孩子、了解孩子,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改变了一个孩子一辈子的命运。

《地球上的星星》主要讲述了一个八岁的小男孩伊森,他的世界充满了常人不以为然的惊奇:色彩、鱼儿、小狗和风筝,但是这些在成人世界来说,却是如此的轻微,在他们的观念中,成绩、排名是那么的重要不可忽视,使得伊森在学校的表现,总是显得那么的格格不入。当他惹出的麻烦超过父母的接受范围后,他被送到一所寄宿学校接受“教育指导”。在新学校,一切并没有什么变化,甚至愈演愈烈,伊森不仅要忍受着与家庭分离的痛苦,还要在老师与同学的嘲笑、指责中度过每一天。

一天,一位新的美术老师尼库巴突如其来,他用乐观和自由的教学风格感染着每一个学生。他打破了“结果至上”的原则,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思考,去梦想,去想象。学生们都满怀热忱,除了伊森。尼库巴很快的发现了伊森并不快乐,然后他开始了找寻原因。他发现伊森最主要的问题是不能拼写和阅读,他是一位阅读障碍的儿童,但是尼库巴并没有放弃伊森,还对他采取了一系列的特殊辅导,从而最终帮助伊森找回了自己,还有快乐。

影片中有两个部分给我很大的感触:

1、伊森无疑是班级中最典型的学困生,他调皮、翘课、成绩一塌糊涂。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影响班级上课的进度,降低班级的平均分,让老师每天心情不好,是老师的“眼中钉”。作为老师,在不停地责备和惩罚他的同时,有没有想过孩子会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我们往往会不经过大脑思考说出很多的'原因:不用功,不努力;(伊森的父母是这样认为的)智力不合格、太笨(寄宿学校的校长室这么认为的)。但是,只有像尼库巴这样的老师深入研究以后,才会发现孩子会出现这样问题的真正原因所在。所以,每一个学困生的背后都有他“学困”的原因,只有找到这个原因,才是从根本上转化学困生。影片中,尼库巴老师拿出一个模型的盒子,让伊森的父亲读上面的中文字的时候,伊森的父亲才感受到了孩子平时的痛苦。我们也要经常和学生互换角色,多从学生的角度去帮他们考虑考虑,我们的要求,他们是否能达成?

2、就是尼库巴老师在影片中说的,学校在注重孩子的成绩了,想把五个手指拉得一样长。而孩子与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就想伊森一样,他虽然有阅读障碍,但是在美术方面和创造力方面却有超出其他孩子的天赋。所以,如何去发现每个孩子的优势,做一名“伯乐”,是我们教师需要去学习和努力的方面,不能只把眼光盯在分数上面。对于个性极强,或者生理上有缺陷的孩子,我们要采取特殊的教育方式。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著名教育学教陶行知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作为学校的一份子,我常问自己,学校中的孩子形形色色,像伊森这样特殊的儿童虽然并不常见,但是也有一些孩子还在某些方面并不敏感,而导致成绩的落后,如果我遇上这样的孩子应该怎么办?看完今天的影片,我从尼库巴老师身上学到了“读懂孩子”和“不放弃”七个字。或许在几个班级的教学过程中,很难在课堂上真正的了解到每一位孩子,那么对于那些成绩相对落后的孩子们,读懂他们,从根本上了解这些他们的成绩为什么会落后与别人,从本质上剖析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显得便是如此重要。

在影片中尼库巴老师告诉我们,读懂孩子,并不是单纯的观察孩子们平时的表现,用成绩检验他们,而是应该永远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永远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在孩子们的每一个错误中,寻找共同点,找出隐藏在那些错误下的根本原因,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耐心、温暖和爱,永不放弃每一个孩子,用一个拥抱,一个微笑去关怀孩子,鼓励孩子每一个小小的进步,让孩子一点点的重拾自信,找到学习的快乐。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2

瘦脸庞,大眼睛,大门牙,大嘴巴......这个惹眼的人物是影片《地球上的星星》的主人公——患有先天读写障碍的八岁男孩伊夏。当伊夏描述出“字母在跳舞”时,没人相信他,也没人理解他。他不会朗读,不会拼写,不能完成作业,每张试卷上都是“满江红”,连续两年被留级,为此,同学们嘲笑他,老师责罚他,父母也认为他懒、调皮、不想学习,把他送到寄宿学校。没有人知道这个孩子究竟怎么了?直到他遇到了尼康老师......

发现

伊夏的“学习差”、“多动”、“贪玩”、“叛逆”、“捣蛋”、“好幻想”使我对这个大门牙、大眼睛的男孩心生厌弃。近20年的教育直觉告诉我,这个孩子的“臭毛病”因生活在富裕家庭,父亲疏于管教,母亲过于放纵和溺爱所致。在学校,像伊夏这样的孩子通常会被贴上“学困生”或“行困生”的标签,大多会遭受像伊夏一样的嘲笑和冷落,而老师能做的似乎很有限。可是,当我看完影片后,我知道是“自以为是”欺骗了我,常规思维蒙蔽了我的双眼,致使我看不到伊夏的光,他其实是一颗坠落到地球被蒙了灰尘的星星,他需要的是被发现!伊夏拥有绘画天赋,且极富想象力:他绘制的翻页小书,生动地讲述着他和家人分离的故事;他的绘画作品用色大胆明丽,富有创造性;他能用小木棒和橡皮筋做出小船在小河里前行……可是,很长时间里,伊夏都被误解,被打击,他的星光在密不透风的`压制和嘲笑中渐渐暗淡。伊夏开始自我封闭,他老是垂头丧气,显得很害怕,不说一句话,也不再画画了。所幸,小时候也曾患读写障碍的尼康老师注意到了伊夏,他能体会伊夏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他能看到伊夏眼神里的呼救。当尼康老师找到校长说明伊夏的情况,并决心帮助他时,我钦佩这位老师的勇气。伊夏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尼康。于是,我自问:我是谁的尼康?那些被蒙了灰尘的星星们,他们能幸运地遇到“尼康”吗?

唤醒

为了唤醒伊夏,尼康老师煞费苦心。他到伊夏家做家访,告诉伊夏的父母,他们的小儿子有读写障碍,需要被理解和帮助;他在上课的时候讲爱因斯坦、达芬奇、爱迪生、迪士尼的故事,并告诉伊夏自己和他一样,帮助伊夏重拾自信;他每天抽出两三个小时用绘画和手工的方式辅导伊夏认字写字,并毫不掩饰地把微笑和赞美给了伊夏;他组织全校绘画大赛,只为唤醒伊夏,让这颗被遗忘的星星绽放光彩。当伊夏走上领奖台看到尼康老师画的正是昂起头咧开嘴笑得灿烂的自己时,顿时热泪盈眶,扑进尼康的怀里,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一瞬间,我的心被一种力量感动着,看到这里,我更加钦佩尼康。他用爱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用理解呵护点点星光,用无限的耐心和智慧让一个智障孩子变成可以照亮自己和别人的金星!他是一个与光同行的人!我想,作为老师,需要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量!然而,这种能力从何而来?尼康告诉我要有“五个一”:一颗仁厚热忱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双能够托举起生命的大手、一种敢于突破、勤思善学的精神。五个一缺一不可!相较于尼康的五个一,自己刚刚是幼儿级别,顿觉紧迫感骤增!

与光同行

影片里的一个情节令我如烙在心:伊夏的爸爸来到寄宿学校找到尼康老师,表明他和妻子很关心伊夏。尼康严肃地给他讲述了所罗门群岛关于伐树的故事。原住民要砍伐一棵树,并不用斧头砍伐,而是把这棵树团团围住,大声咒骂它,连续一个周,这颗树就会慢慢枯萎,然后倒地死去。听完这个故事,伊夏的爸爸露出惊愕、羞愧、恐惧的眼神。我也是第几行”这样简单的指令,要把不及格的试卷带回家让妈妈签字,结果却不留意地让它成为了两条小狗的玩具被撕得粉碎,为了逃避老师的咆哮和责罚而逃课……这些也让我感到辛酸,但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让我感到无奈。伊桑的角色扮演得如此之好,以至于在伊桑的身上我看到了那么多我熟悉的情景:奇怪的跑步姿势、面对需要完成的任务漫无边际的出神……还有无法控制的对集体纪律的破坏!这些情景多么熟悉啊,伊桑的老师和爸爸觉的,这是伊桑的态度或者智力问题,除此以外还能是什么原因呢?和这些老师不一样,我知道这是孩子自身能力的问题,混乱的行为是因为他们无法有序地安排自己的行动,可是,即便有这样的理解,作为老师的我依然会感到无奈:因为找不到有效的方式来治疗和改变孩子的行为,老师和孩子都只能继续痛苦着,继续煎熬着。

不得不承认,现行教育模式是为大多数孩子设计的。这表现在教学内容、教育方式与教课速度上。尽管由于全民普及教育与社会化的程度,家长必须将孩子送到学校,接受这种集体的教学方式,只是,对于那些在生理上存在着差异的孩子,这无疑是一场噩梦。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有整体的、既定的步调,对于步调不适应者,没有人愿意等待你一个。停留在画图阶段的伊桑,下一阶段如同一个稍高的台阶,大家都能轻松地走上去,他却不能够。其实他只是差一点点,只是需要花费多一点时间。然而,大家已经走到了下一阶段,没有人发现他的停留,更没有人能够帮他一把。可惜的是,这个年纪的孩子,尽管思维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却早已飞外自卑感羞愧感等种种感受。他不说出来,或者,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与他人的差异,而是将其归因于(如父母和老师的评价)自己的“不够勤奋”。同学们早已渐行渐远,他一个人被丢下,孤单地、却还要佯装与他们在一起的样子。与生理上的差异相比,这样的孤独才是最可怕的。于是我们看到,那个曾经能看到绚烂多姿世界的男孩,渐渐地封闭了内心,消失了热度,世界黯淡一片,再无色彩,再无光明,再无希望。一颗尚未完全绽放光辉的星星,似乎就要就此陨落。

我一直认为,在孩子成长发展的道路上,最重要的角色是父母。尽管学校与教师也十分重要,但是,由于主要的任务是一般知识的传授和面对集体学生的教学,学校与教师真的很难做到将每个孩子看做不同的人,真正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为什么他们没能够看到,或者没能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在学习方面与他人的存在生理上的差异而不是“不够努力”;他在艺术上有着卓越天分与敏锐的观察力而不是贪玩不务正业。为什么作为孩子最亲密的人,却不能够有最基本的`理解;父母们习惯于关注每日的报纸,世界在发生什么,却不甚关心孩子的心灵。我想,也许他们中的很多人,根本都忽略的人生而不同这一事实,只是像大多数人教导孩子一样教导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看作与大多数孩子一样的孩子,这真是令人遗憾的。其实影片中的美术老师所做的事情并不复杂,不过是慢一些、耐心地、循序地教导;是小心地绝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又悄悄地制造种种机会,培养他的自信;是对失败的理解、宽容与客观归因,是及时肯定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鼓励继续前进;是无条件的关注,关切与关爱……以上这些,本来也该是父母的职责,也是他们能够做到的。我想,这一切,应该引起所有父母和将要成为父母的人的思考。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8

非常感谢z校长推荐给我们看了宝莱坞经典影片《地球上的小星星》。这部影片讲了一个美术老师是如何挽救一个快要被所有人放弃的读写困难孩子的故事,它引发了我多方面的思考。

关于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闪光点

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是健全的,但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伊桑就是很好的例子,他虽然说读写困难,但是他在绘画上有过人的天赋。从这部影片我们也了解到一些常识,如什么是读写困难,读写困难有哪些表现,读写困难的影响范围有多大,有哪些名人曾经也有同样的困扰。我们知道了读写困难的个体,可以正常的对话,但是对理解文字和书写文字有着极大的困难,看文字好像在跳跃,而且对移动物体速度和大小的判断存在困难。具体表现在无法读写文字,无法接住飞来的物体,无法系鞋带等等。但是读写困难是可以通过特殊的训练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减弱的。另外,很关键的一点读写困难不是弱智。在平时的教学生涯中,自己总是把一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视为弱智生不予管理,如:去年刚毕业的辛东方同学,她可比伊夏强百倍,而且还会绘画。我想,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闪光点,自己对学生再也不会有大的偏见了。

关于教师——做老师要有爱心与方法并重

那位年轻帅气富有独特教育思想的美术老师是该片的大英雄,他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的'爱心,是他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个迷人富有魅力的老师。他魅力在于他能够身体力行的实践着他禀赋教育思想,并且敢于与传统教学挑战,比如学校应该有教无类,比如学校应该因材施教,还有美术不是刻板的线条展现而是一种情绪的释放。他的魅力在于他会为孩子的烦恼而皱眉,他会为孩子的不信而落泪,会因看到孩子的成功而露出来自心底的笑容。

他的魅力在于他是一个智慧的老师,可以看到他在帮助伊桑时循(小李子水枪是什么梗?当影迷们还沉浸在小李子的倾世容颜时,有网友在网上曝光了一组莱昂纳多戏水被狗仔的图,并调侃莱昂纳多才是狗仔的真爱。照片中,小李子半裸上身拿着水枪戏水,表情丰富,尽显自己老男孩的一面。还有网友调侃中年发福,不修边幅的小李子撞脸高晓松,爆笑网络,此梗走红。)序渐进的方法。他是在第一节课的时候,注意到伊夏的,因为所有的学生都被他的热情所感染,而只有伊桑丝毫不配合。对于这样的学生在屡教不改的情况下,老师一般会去批评,而这位老师没有,而是先调查了解情况。询问了伊桑的朋友,在查阅了他的作业本,与其他老师了解情况后,他判断了伊桑的症结所在——读写困难。接着他专程做了一次家访,一方面进一步了解伊桑情况,另一方面与其家人沟通获取家长的支持,在家访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伊桑的绘画天赋。然后,他回到学校首先跟校长沟通,说服校长不要强制伊桑退学,能够继续在该学校读书,于此同时在课堂上精心安排又不动声色的给同学们讲一些有读写困难却在艺术科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名人,让伊桑打开心门,也让曾经嘲笑他同学们理解了伊桑。一切铺垫好了之后,他才开始用特殊教育的有效方法对伊桑进行训练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期尾声时,美术老师精心筹划了一次全校师生的绘画大赛,不出意料伊桑在此大放异彩,让他找到了自信。最后老师与伊桑的努力,得到了家长老师与同学的承认。他的智慧在于,他深知处理一个学生的问题,不仅关乎学生本身,还关乎这个学生所处的全部环境,家长、同学、老师、学校,摆平一切是要智慧、方法和勇气的,而这位老师做到了!

在我们的课堂中,我们为了学生的平均成绩高一些,不自主的就在做着放弃最后一名学生的事情。例如:我们九年级四班的zz同学,每次看到我的课代表zz同学这么卖力的帮扶他又没有什么效果时,我就有一种想要放弃他的念头。但是自从看了《地球上的小星星》这部影片,我深受鼓舞。像伊夏这样的同学老师就没有放弃他,更何况比他强百倍的zz同学呢?并且我的所想所为还不如自己的课代表zz同学。

关于社会——社会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

这部电影是一扇窥视印度社会的窗口。该片伊桑的家庭是印度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在公司工作,母亲照顾家庭,家里有车有房生活水平不低。印度作为与中国发展同样迅速的发展中国家,节奏快而竞争激烈,在这样的大社会背景下,从父亲以及学校以升学培养竞争力强的社会人为目标的价值观上,可以看到印度社会发展的速度和勃勃生机,同时也能看到它的浮躁和急功近利。反思一下,中国也何尝不是呢?

作为全国的课改名校,我们更应该从自身做起,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托起明天的太阳!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9

学校领导的推荐,我在家里观看了一部印度儿童影片《地球上的星星》。这部影片很感人,让我不禁流泪。

这部片子讲述了一名小男孩伊桑的故事。伊桑虽然学习很差,但是他的画画得非常好,想象力丰富。上课时,他的注意力很不集中。因为他总喜欢观察池塘里的小鱼、树上的小鸟、地上的小水坑他觉得这比上课有意思多了。可是伊桑的成绩太差,老师觉得他已经没救了,经常罚他站在门外,不让他听课。而同学们呢,也天天嘲笑他。爸爸实在没有办法,就把他送到了寄宿学校。到寄宿学校后,伊桑难过极了,一句话也不说,除了他的同位没人愿意理他。直到有一天,美术老师拉姆来了,他发现伊桑有绘画的天才。拉姆老师从字母开始教伊桑,伊桑的学习慢慢有了进步,也有了自信。后来,伊桑在绘画比赛中赢得了第一名,当老师同学看到他画的那么好时,他们都目瞪口呆、非常惊讶。当我看着伊桑拿着奖状,向拉姆老师跑去,伊桑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伊桑很幸运,因为他遇到了一位真正关心他、了解他的好老师拉姆。拉姆老师用很多有趣的方法帮助伊桑学习读写。他们在沙堆里用手指写字母、用彩色的橡皮泥捏成字母,拉姆老师还带着伊桑到操场上,在台阶上跳来跳去地练习计算,就这样,伊桑慢慢地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我一边看,一边 想:拉姆老师用这种方法教学,太有趣了!老师说:我们身边有很多特殊的.人,在改变着这个世界,正是因为他们对世界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的想法很独特,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他们是少数派,一旦他们展现出自己的才华,世人都将叹为观止,哇哦 多好的场景!

老师还对父母讲了《水知道答案》的另一个版本——所罗门岛的故事:在所罗门岛上,当土著们需要耕地的时候,他们并不砍树,他们只是围着树,喊叫、怒骂,并且诅咒,一段时间后,树自然就凋谢枯萎了,完全死于自身原因。

影片让我感动和震撼不已!但又绝不是“感动”和“震撼”两词就足以表达内心的感受!那位教师太伟大了!这世上能有几个像这位教师一样能够真正开启学生心灵窗户并让学生的潜力发挥到极致的呢?我认为剧中的这位印度小孩伊桑可算是一个“幸运的宠儿”,毕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不是遇到这位老师,恐怕伊桑这一生就这样完了,在遇到这位老师之前,他的童真、热情与天赋已被世俗无情地压制——对于校方与家长来说,分数与纪律远比前者重要。太喜欢天真烂漫的伊桑了,就连他家附近的两条大狗儿都和他像亲密的朋友一样。但是,当他的调皮、活泼和纯真被校方和家长无情地剥夺后,他的眼神充满着无助和惶恐,看到这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一样感到心疼。

我不由想到了自己。这部影片给了我很大教育:生活中的孩子形形色色,这样的特殊儿童虽然在正常的学校并不多见,但也有一些孩子是在某些方面并不敏感的,导致其学习成绩暂时落后,我们的老师是如何看待孩子的呢?我们得像尼库巴老师那样认真观察、分析、了解孩子,然后从根本处下手,牵着孩子的手带着他慢慢成长。每个孩子都有他的特点,有些只是成绩不好罢了,他或许在其它方面有特长,老师请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我们,更不能用显微镜去看我们的缺点,那不是刺激我们幼小的心灵吗?拉姆的与众不同在于他教育小孩主张用爱去感化教育他们,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是落入人间的晨星,要去发掘每个孩子的天赋,不能用成绩去衡量一个孩子的价值。我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关心、爱护、帮助每一个孩子,让我们都能发出属于自己的光彩。画面定格在这一感人的而又意味深长的画面上,的确是尼库巴老师将伊桑高高举起来了,不仅举起了他的读写能力更举起了他的自信举起了他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力量!

我想,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并非同样的教育方式都适合所有的孩子,永远不要将教育格式化!也永远不要将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更多时候,与其责骂和惩罚孩子,不如多给他(她)们一些鼓励。另外,比起那些强调分数和强调纪律的世俗偏见来说,孩子们自身的健康(包括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要重要得多!不要让世俗的观念摧残了可爱的孩子们!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10

3月20日下班后和孩子一起看完了电影《地球上的星星》,真的是非常精彩。影片由阿米尔·汗执导并参演,上次看过他主演的《摔跤吧,爸爸》就觉得很不错,所以对这个电影也比较期待。

电影2个多小时,中午我自己睡了一觉,下午也让孩子睡了一个钟头,才让晚上有机会把那么长的电影看完。我的目标是事业和家庭双丰收,所以也得投入点时间高质量的陪陪孩子。生命之花是说家庭,事业,健康等多个领域齐发展。我和女儿一起观看了好几部电影,以后有精彩的,还可以继续一起看。让电影成为我和她之间亲子关系的又一个桥梁。

剧情介绍

对于8岁的男孩伊翔来说,世界是充满了惊奇和快乐的万花筒,他正在用一切他

能够想到的方式和这个陌生的世界进行着交流,同时也充分的享受着大地万物慷慨的赠与。可是,这样的伊翔却是成年人眼中的问题儿童,他的成绩不好,在班上的排名靠后, 脑子里还充满了各种匪夷所思的.鬼点子,在又一次闯下大祸后,忍无可忍的父母将他送往了寄宿学校。

虽然伊翔的新生活并没有什么改变,但在内心里,和父母分离的生活让他感到闷闷不乐,这时,一位名叫尼克的美术老师走进了他的生活。和以往所见到的固守成规的老师不同,尼克主张让学生们保留自己的个性和思想,自由的发展。在和尼克相处的日子里,伊翔和尼克都慢慢的成熟了起来。

观后感

伊翔非常幸运,遇到那么好的老师。伊翔开始是让人非常生气,一个问题男孩,被一个优秀的老师疗愈了。遇到一位优秀的老师,遇到一位认可你的人非常重要。作为大人不要随便给孩子贴不好的标签,作为一个成年人也不要随便给自己贴不好的标签。人活着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不能自暴自弃。我们遇到对的人,认可自己的人何其重要。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需要团队的力量。

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孩子内心才会充满能量。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爱的杯子,如果你自己内心充满爱,有爱你才能给他人施加。如果你内心都是很匮乏的,那你也不会爱身边的一切。对整个生活也渐渐的失去了兴趣。

父亲

影片中的父亲,看到孩子淘气,就会打骂孩子,也不听任何解释。自己出差,说是再也不回来了。孩子哭着说都是自己不好,希望爸爸别走。母亲告诉他父亲只是出差,周末还回来。孩子没有安全感。

当孩子留级,学校批评家长后,这个父亲直接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

总感觉这个父亲缺少对孩子的关心,对孩子非常严厉。

当他大儿子打球失败时,也是一个劲的叹气。

当他说出关心时,其实他还不飞外关心。在寄宿学校,看着孩子阅读英语,自己流着泪,离开了。如果是我,我一定走上去抱抱自己的孩子。故事最后,这个父亲也悔悟了,被孩子和这个老师所打动,真正去关心自己的孩子。

母亲

贤妻良母型,一个早上为家人准备三次早饭,真不容易~为什么不一次做好了呢?面包就得烤3次。

孩子打架,想解释,母亲说别说了,去洗澡吧。

孩子作业不会做时,也没有真正发现孩子的问题。

孩子拼图很好时,也没有及时表扬他。

为了这个孩子,母亲操碎了心,流过很多泪。

一个眼里有光的孩子,经过学校,家庭的“洗礼”,最后变得两眼无光。父母其实也是有责任的~

老师

故事中很多老师对这个孩子都忍无可忍,大声责骂。

唯有尼克老师,是一个美术老师,他主张让学生们保留自己的个性和思想,自由的发展。改变了孩子一生的命运。真正去关心,接纳这个孩子,为这个孩子默默付出。

我们不能指望生活中有很多尼克老师,好老师可遇不可求。作为家长,我想自己也成为一个尼克老师一样的人。无条件去爱孩子,去接纳孩子,去耐心,细心辅导孩子。

同学

很多同学都是嘲笑伊翔,只有一位同学是真正去关心伊翔。当讲解诗歌的意思,不符合课本的要求时,只有这个孩子说你翻译的挺好的。一个孩子,遇到好的同学,好的同桌是多么重要。

主人公

开始两眼发光,有爱好,有想法。喜欢小鱼,喜欢画画,喜欢魔方。

一个八岁的男孩,在父母和老师眼里是个捣蛋鬼,患有阅读障碍症。在尼克的帮助下慢慢成熟起来。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相关文章: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06-12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06-04

《地球上的星星》的观后感11-07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08-24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06-13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06-05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01-02

地球上的星星的观后感11-21

《地球上星星》观后感11-19

看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