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大事》的观后感(通用34篇)

《人生大事》的观后感(通用34篇)

看完某一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生大事》的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生大事》的观后感 1

早上看完了电影《人生大事》,有些感触。尤其是开头,看着小文叫不起来外婆,恍然觉得这是惊恐片。站在小女孩的角度看来,最亲的外婆叫不醒了,又被人抬走,再被送去烧了,多么可怕的事。

再看三哥——莫三妹。做着殡葬行业、生活本就不容易的三哥,在处理小文外婆后事时遇到了小哪吒——小文,两个欢喜冤家成了家人,而后三哥的父亲去世,小文的母亲带走了小文,经历了生离死别后的三哥幡然悔悟,开始热爱自己的工作,养着找回来的小文,开始了新的生活。

故事并不复杂,只是够动人。像小文与三哥,是不打不相识的关系,磨合后又成了相依为命的关系;像老爷子与三哥,表面上是相互嫌弃的关系,最后还是父慈子孝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一开始可好可坏,相处久了却又自有真情在。

还有那人生的'大事。以前看到的是“人生除了生死,再无大事”,电影里则排除了生,变成“人生啊,除了死,无大事”。什么是人生的大事呢?是电影中婚庆店与殡仪店代表的延续与死亡,还是悲欢离合?只怕都不是。人生的大事还是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或大或小,好过不好过都得过。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的还未发生,处理好眼下的事才重要。

只是说起来容易,谈死亡还是太难。小时候,那些疼爱我的老人离世都没去过;未来,又希望活着的亲人们长久地活下去。最害怕医院,最不想看到离别的时候。

《人生大事》的观后感 2

电影故事是以丧葬行业展开的,让我很自然的想到——可能葬礼或者如何有体面的离开就是人生大事。但就像电影开头所展现的那样,死亡,是人人所避讳但终要面对的话题,就像医院北面的丧葬店,只是看着冷清而已。

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因不能接受外婆的死亡,阴差阳错得跟随主角从事丧葬工作并且最终接受事实、相互照顾的故事。听上去有些无聊,但随着剧情的推进,我感受到了电影传达给我未曾想到的——死亡虽然应严肃面对,但可能也真的就不过如此。

例如将丧葬店安排在狭小热闹的胡同里,两边是婚庆店和理发店(好像是),初看是这么格格不入,虽邻里间偶有摩擦,但最终也都接受并相处融洽,让我感觉它不再那么碍眼了;虽然葬礼贯穿了整个电影,哀伤的情感是逃不过的,但我也能感受到了每一次的葬礼的形式以及它所带来的沉重感都有所不同;还有一些其他的事件,虽然有些戏剧性,如两个主角间的相互救赎、女友的'离开、朋友的结婚等等。

这些都让我慢慢感受到,比起未来要面对的死亡,可能我们当下才是真正的人生大事——与其担心未来,不如好好生活,自我照顾,对自己负责。

回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些探讨与死亡相关的电影,比如入殓师、寻梦环游记、百鸟朝凤等,虽然这部和它们有些差距但故事的背景更让我熟悉,而且现在我才发现它所表达的好像也都是为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入殓师讲的是关于这个职业的故事,让人们探寻工作的价值,任何工作都值得被尊重和认真对待,生活也应是如此;寻梦环游记是说一个人的社会性死亡即当现实中没有人再记得你时你才算是真的死去,也是告诉我们要好好生活,值得被他人记住。

电影结束后我在想,我的人生大事是什么呢?可能人生的各个阶段不同吧。那我现在又在意的是什么呢?

《人生大事》的观后感 3

《人生大事》,拍得真不错,我二十岁时特别喜欢看大英雄国仇家恨比较宏观的故事,到了三十岁,有了一些人生经历和体验后,我更加喜欢看小人物小故事,那些细节和平凡角落看似平凡的故事。

三哥是种星星的人,这是一部温馨的电影,剧情很紧凑,人物个性也很鲜明。台词也都很精简和戳人心,每一句台词的存在都是为了丰满这部戏的情感。

最让我动容的是,奶奶***里的叮咛声,因为再也听不到了,意味着永远的离去。还有小文喊到“三哥,三哥,爸爸,爸爸”真的是泪崩了,孩子的情绪已经爆发了,她不再是一个没爸没妈的孩子了,世上有个人很关心她。

人,生来孤独,来是一个人,走是一个人,出生结婚是喜剧,去世人生落幕是悲剧,所以把上天堂的旁边放一家婚庆公司,包括里面结婚的场景,都是为了戏剧冲突,表现人生的悲欢。其实,喜就是悲,有生就有死,有聚就有散,有感情得到就有失去时的失落,但是活着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生死之外无大事。

这个故事围绕着“父女”情为主要叙述线,一边是无父无母的孤儿,唯一的依靠外婆也去世了,电影开头的两个镜头就刻画了外婆的多病和小文哪吒般的.性格,分别是一桌的药物和墙上哪吒的年画。

另一边是为了爱情去坐牢,释放后还被绿的废柴中年,父子之间、男女之间、甚至和邻居都有矛盾,似乎人生不能再差了,最后却是一个“表里不一”的善良人,这样的戏剧怎么能让人不动容,为了收养一个不相关的孩子搞砸自己所谓的事业,为了曾经的旧爱出手整理情敌的遗容。表面的刚硬和内心的柔软,触动了每个观众最深处的内心。

人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善良和同情心,这部电影很治愈,让我想起来类似的几部电影,《七号房的礼物》、《海蒂和爷爷》、《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值得!

《人生大事》的观后感 4

9点走出电影院,和彬彬一路称赞好电影,情节紧凑,演员在线表演,主线清晰,温暖深刻,我哭笑不得,将是今年的高分电影,是的,这是看完电影后最准确的感觉!好电影总是让人们在走出电影院时思考。

下午,我在微博上热搜了一下电影介绍。人物介绍中的男主角莫三梅很快引起了我的兴趣。在此之前,我看过日本电影《殡葬师》和韩国电视剧《遗物整理师》,这些都是很棒的影视作品。因为我对殡葬行业不熟悉,我对这类题材有一种自然的探索欲望,看完电影,我会对这些职业周围的相关职业和故事产生真诚的敬意。

在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中,至少有两个话题,一个是性,另一个是死。然而,我们最不想提到的是我们必须永远面对的。当我们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来面对这些问题时,它们可能会成为刺痛我们的剑。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位自媒体博主上次说的话:人们想用欲望来掩盖恐惧,但他们忘记了欲望只是恐惧的本体。

不小心又离开了,回到电影本身。这部电影说了什么?因为一场葬礼,男主角的,人除死,无大事。”这告诉我们,人生不要在意太多,积极面对一切。莫父干了一辈子殡葬师,最后希望莫三妹给自己安排一个不一样的发送方式,莫三妹也遵照遗嘱,把父亲的骨灰以烟花的方式发射到天空,化作一颗颗繁星。这里也点到了现在国家大力倡导的绿色殡葬,减少土葬,提倡绿色安葬方式,也许通过这部电影,很多人都会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人生大事》的观后感 16

这是2022年,我,人生除死,无大事〞。

最后还活着,那些都是小事,都可以解决。

《人生大事》的观后感 25

时光荏苒,转眼3月悄然而至,对于热衷国产电影的观众来说,20xx年上半年值得期待,根据电影上映排期表,多部国产佳作将在4月清明档登陆院线,上演票房大战,包括《你是我的春天》、《最后的真相》、《被害人》,以及由实力派男演员朱一龙领衔主演的《人生大事》。

在一个安静的清晨,武小文大声喊着“外婆”,她发现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外婆久久没有睁开眼睛,年幼的武小文并不理解“死亡”的含义,在她看来,外婆只是沉沉地睡着了。

武小文外婆去世后,身为“上天堂”殡葬店工作人员的莫三妹到场,为前者料理后事,连他都未曾想到,在武小文的眼里,自己成为了“偷走”外婆的坏人。与此同时,失去外婆的武小文沦为亲人眼中的累赘,命运将她与莫三妹捆绑到了一起,两人共同经历了一系列有喜有悲的琐事,随着接触的不断深入,武小文与莫三妹从互生敌意到相依相伴,带给观众无限感动和感触。

据制片方介绍,早已制作完成的《人生大事》定档4月2日,陪伴观众度过清明假期。按照惯例,新片上映前,制片方往往会放出全新物料预热,包括宣传海报、宣传片等等,让朱一龙倾注心血的《人生大事》也不例外。就在3月1日,一段长达1分42秒的《人生大事》宣传片上架,随后空降热搜,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

走进《人生大事》宣传片,武小文与莫三妹相遇初期,两人针锋相对,抱着满满的敌意,之后武小文与莫三妹互相温暖,后者担任起了“爸爸”的角色。此外朱一龙与杨恩又还频频上演感人至深的哭戏,当武小文询问自己是否再也不能听到外婆的'声音,莫三妹不禁红了眼眶,他深知“天人永隔”有多么残酷;在绘画课上,莫三妹看到武小文为自己创作的卡通画,潸然泪下。互飙演技!两位优质演员之间的对手戏不容错过。

在宣传片的最后,害怕失去武小文的莫三妹问道:你以后,不会把我忘记了吧!对于这个问题,倾情演绎莫三妹的朱一龙。有的人最后一页画的是句号,有的人最后一页画的是省略号……

人生除死无大事。

《人生大事》的观后感 28

《人生大事》的好,不在于导演编剧多么厉害。《让子弹飞》不一定谁都拍的出来,而《人生大事》这样的本子如果导演愿意勤奋一点,想拍好不难。难的是如何试探一个国人都避而远之的话题。

《人生大事》在话题性上可以说让人耳目一新。一是国人比较忌讳死亡的话题,二是中国孤儿多且福利体系不健全,收养法律条文中的要求也是非常苛刻(如异性单方收养应有40周岁以上的年龄差等)。片子里涉及丧葬、领养等话题就开创了一个较新的话题维度。

本片是新人导演刘江江的处女作,此前在事业单位上班,期间尝试做编剧和导演,将自己亲身经历加一些社会想象组成了这样一部电影。监制韩延,连续拍过《滚蛋吧肿瘤君》、《送你一朵小红花》等片子,对于死亡的理解可能比很多导演深刻。二者合作并呈现出的《人生大事》充满烟火气,并没给死亡这个话题锁上沉重的枷锁。

在《人生大事》中多少看得出致敬《入殓师》的桥段:一个是主角无法直面逝者,被师父手把手的教学和感化;另一处是对生前不尊重自己的逝者,依然坚持了职业操守为其处理后事。在本片中三哥面对粉身碎骨的老六,就很好的致敬到以上两点。

也因为类似要素,本片很容易被拿来与日本电影《入殓师》比较。个人看来,片子对殡葬师这个职业的探讨还只是浅尝辄止。大量三哥和小文之间的感情描写,更贴近是枝裕和讲述非血缘“亲情”的《如父如子》《小偷家族》等影片,死亡在影片中不是冰凉,“搭伙过日子”让电影变得温和。

男主三哥,是片子中的平民“孙悟空”。早期因打架进了监狱,出狱后已与社会有些脱节。随其家业从事殡葬师一职,看似步入正轨,却依旧面临八十一难:职业上被人瞧不起,感情上被人戴绿帽,家庭中甚至被父亲贬到毫无地位,后来老太太戒指被冤、房本被洗等也暗示了此人生活事业中的不顺,三哥是一个在别人白眼中生活的“怪人”。

女孩武小文,是片子中的平民“哪吒”。除了cos的一身哪吒扮相,生性桀骜的她就像是一只刺猬,咬人、喷饭、大闹葬礼等将一个孩子的顽劣展现生动。同时她也是善良的孩子,如对外婆的紧随不舍、帮莫三妹拉活等等。也因为寄养家庭的环境问题,小文在幼儿园也被老师、同学当做了异类。

三哥和小文,正如同《西游》中的孙悟空与哪吒,起初是针锋对麦芒,不打不相识。在走进彼此的世界后,二人不但罢手言和,甚至开始了互相的救赎。在小文进入三哥生活后,后者的生活有了方向,不仅工作在小文的无心插柳之下有了起色,合伙人关系以及父子关系都得以释怀,自己也一改颓靡愿意为之用心。

三哥为了安慰小文外婆的去世,编织了美丽的`殡葬童话,自己的职业成为了“种星星的人”,去世的外婆就成了夜空挂着的星,这一方式也消解了幼童对亲人离开时无法理解的心结。非常喜欢这互相取暖的设定,本来双双被周遭遗弃的三哥和小文,在浪漫的“殡葬童话”之下,可以一起仰望夜空中最大密度的星群——那是爱着他们人。

电影中的小细节也做的很好:三哥用烧了一半的纸钱点烟显示了他的不羁和市井、钟美美平淡的解释外婆的死亡看得出舅妈家与外婆的疏离、老人无奈的活葬影射家庭问题、殡葬店隔壁的婚庆店就像是人生的两个站点。

电影的剧情充实,叙事也相对饱满,但吃亏在后面节奏不好,比如小文被送走后紧接着父亲去世的***打来、再比如父亲骨灰通过烟花洒向天际时小文走丢的***又跟着打来。虽能凸显世事无常,但没有闲笔或者过渡,事赶事的强戏剧性让前半段塑造的故事到后面开始逐渐失真。

其实电影结束在小文生日时的镜头可能会更好一些:小文和三哥相拥而泣,“豆角”一遍遍播放着外婆的语音,镜头慢慢拉远,出字幕和片尾曲。不用后续偏戏剧性的“寻亲”桥段,朴实的讲完两个被遗弃者的和解,升华逝者在身边的思想,就够了,片长也能撑90分钟左右。

再说一下被很多人诟病的亲妈出现,可能生加个亲妈是为了好过审,从某种角度说也让故事完整性得到了加强。但这种强戏剧性高密度的故事转折如果真拍成电视剧可能更为合适,塞进一部电影就有种看《长津湖》的感觉:哪里都是高潮,却不知道高潮是哪里。

关于三哥把小文送给亲妈的桥段看的时候总觉得牵强,想了想也能帮这个桥段找补下合理性,即内心自卑的三哥会认为小文投靠这里之前是没有选择的选择,既然亲妈来了送回那里也许更适合;再者三哥的家庭成员描写暗示了他是从一个缺乏母爱的环境中长大,那么想到自己现在的处境,他也不愿小文也从小缺失了母爱。总之这里展开的有一些饱和了。

电影《人生大事》中除了朱一龙、杨恩又的出色表演,其他每个配角也都不拉垮,真好。它不一定能讲到每个人的泪点上,但它填补了国内银幕上的一些话题空白,就值得鼓励。

《人生大事》的观后感 29

昨天晚上坐在楼下抽烟的时候,突然想起来了朋友跟我推荐了最近的一部电影,叫《人生大事》。想了想自己自从去年10.16开始就再也没有走进过电影院,于是欣然买票,决定今晚去看。

影篇名叫《人生大事》,在整个叙事过程中也多有提及。导演或许是想通过人物之口表达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即除了死亡便都是云烟。这与《兰亭集序》的“死生亦大矣”有异曲同工的感觉,只是一个只强调结束,一个还强调了开始。

除此之外,我觉得比较出彩的地方是两个与血缘、感情有关系的片段。所以我戏称这部电影不该叫《人生大事》,应该叫《爱、血缘、送葬人》。爱就不必解释,这部电影包含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孩子对父母的爱,血缘在下面的文字里我会予以解释,送葬人是男主的职业。

为什么和血缘有关呢?我觉得血缘这个问题在电影里进行了模模糊糊地讲述。影片最后,小文的亲生母亲来寻找小文,三妹就将小文送了回去。在这里我就想到了一个问题,生和养,这两种恩情到底哪个更重要。为什么亲生母亲来寻找时就要将孩子送出去,难道孩子的意见不值得询问亦或是一天养育责任都没尽过的人,可以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吗?

当然,影片中对这个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而是在最后以小文亲生母亲加入了三妹这个团队来圆上生和养之间的矛盾。但是这并不能阻止我去探讨这个问题,也就是血缘上的父母和感情上的父母到底哪个更重要。

我个人是倾向于养大于生的。

其实影片对血缘关系还有很多描述。比如男主和父亲吵成那个样子,最后由于小文的牵头以及两个人之间确实有着生养关系,所以两人才能重归于好,父亲也终于开始认同了男主。当然我觉得这段处理得还不错,包括男主的父亲承诺,只要小文喊他“爷爷”他就愿意帮这个忙。这都能体现出老人对血缘以及传承的重视。

说回片名,《人生大事》。在影片开头就通过了小文姥姥的去世和小文表哥要去北京考试作为了一个矛盾点。老人去世,是大事,去北京考试争取机会,同样也是大事。对矛盾的集中点,也就是小文的舅舅身上。是留在家里陪母亲的遗体,还是去北京陪孩子考试。当然最后选择的是陪孩子考试。这仿佛表现了在我们心里,对下一代的感情总要比对上一代更厚。

啰里啰嗦写了很多,仿佛想用分析的刀将这部电影解剖开来一样。但是我想,电影是应该用心去看的,去感受情感的共鸣。这种分析只是一种看后的思考罢了。在影院时,我也投入到了人物的世界中,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的悲欢离合。

电影的整体叙事过程中还有两单男主接到的生意,其实都可以讨论一下。一个是家中的小孩由于心衰去世,而父母总是忙于事业,在孩子住进病房之前没有进行太多的陪伴,到最后追悔莫及。另一个是老人由于获得了拆迁款,家里一直在闹,于是乎决定自己将拆迁款花光,为自己办活人的葬礼。两者都表现出了当下的`一些矛盾。还有在收养小文后,幼儿园老师觉得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上心,说再忙也应该过来抽时间陪孩子。

前两个小故事就不展开了,表现得还是非常直白的,但是最后一个陪孩子的,我觉得还是应该展开一下。主要是自己曾经去过农民工子女比较多的幼儿园当志愿者。

我们当然承认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能起到非常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父母们并不一定有那个能力、经历、时间来陪伴孩子。这个真的是,很复杂的一个矛盾。谁都希望能陪孩子长大,但是有的时候生活真的很残忍。就像留守儿童一般,出去打工,孩子得不到陪伴,不出去打工,孩子的生活条件得不到保证。这些问题不是说说就能解决的。

大概就是这样吧。电影是好电影,值得一看。所有的思考,都是由这部电影启发来的,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还应当去寻求共鸣,这才是对它的尊重。

《人生大事》的观后感 30

“种星星的人”是这部电影赋予殡葬行业的特殊称号。“天上的每一颗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我也曾坐拥于山野之中,抬头遥望每一颗星。科学灌输多了,也就失了感性。总在想象宇宙恒星的存亡,却没有想过每一颗星都可能是某个人心里最挂记的人。

在仲夏夜的延江路,小文和三哥会不会常常遥望星河,思念自己的外婆和父亲呢?

在我心里,小文就是一个小哪吒,跳脱、调皮,却又把该放在心里的人放在心上。从小和外婆一起成长,却在一天早上醒来外婆匆匆地离去。小文,不要伤心,你睡着了,外婆会变成星星掉落进你的梦里的;小文,不要难过,难过就坐在“上天堂”外面的石凳上,看看天上的星星,听一听外婆的声音,外婆就在你身边。

失去了外婆,小文也收获了一个暖心的爸爸,不是嘛?

短短的两个小时涵盖了三哥蜕变的`一年。从原来的自私、对生活无方向的三哥变成了一个爱女儿的好爸爸;从原来对殡葬行业有异议到现在子承父业,变成了一名合格的“种星者”。三哥也许不懂父亲为何就把他往死人堆里推。其实就像歌词里写的一样——“只要你真的相信,你就是最幸福的人;只要你真的相信,你就是种星星的人”。相信这个行业,相信自己,相信天上每一颗星星,死亡并没有那么可怕。

我最感动的是老莫变成烟花消逝于长江之上吧。没有满堂的哭声、没有满堂的白布,只是把自己的骨灰装在一个最平常不过的罐子里。留下一封家书,让儿子选择一种最特别、最体面的离开方式。三哥理解您了,不知道您在天上有没有看到呢?在二儿子死去的上空,把您的骨灰掺进烟花,成为延江路那一夜最亮眼的存在。或许您已经变成了一颗星星,看到儿子的作为,估计得和其他星星炫耀了吧!

《人生大事》传递出来的观念是“人生除死无大事”。就像老莫最后说的“人生就像一本书,总是要翻到最后一页的。只不过标点符号不同,有的人是句号,有的人是省略号”。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宇宙恒星更大的事,人生里没有什么·比死亡更大的事。只要你愿意相信,只要你愿意投入生活,人生这本书的标点符号也可以是最美的星星。

我家在延江路雨花区槐安路七十三号上天堂,我是种星星的人,你也可以是。

《人生大事》的观后感 31

一场电影,看得我泪流满面。

这是一部关于新情和死亡的电影,让人看到了世间冷暖。

小女孩一觉醒来,听到自己外婆的***铃声响了,而外婆却睡的沉沉的,小女孩便像以往一样用稚嫩的声音喊着外婆,但外婆的脚步已经走远了。女孩拼命地追,可怎么也碰不到外婆了。

于是女孩便去追那个带走外婆的人,而男主角当然嫌弃这样一个惹事生非的小孩,生老病死在他的眼中已经成为了常事。而正是因为两个人的互相嫌弃,才有了后面治愈彼此的“父女”。

记得电影中经常会提到星星,有一句台词是“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女孩告诉老师,父亲是“种星星”的人,因为在小女孩找男主角要外婆的时候,男主角就已经告诉她:“你的外婆变成了天上的星星。”女孩很思念,于是在傍晚在星空下,打开***手表,听着外婆在世时给她发的语音。

那一瞬间,我的泪止不住地涌出来,和电影中的小女孩一样,眼泪一滴一滴的往下流。

回忆我小时侯,有一段时间居然很害怕死亡!我知道我的'想法很荒唐,但每次想起来,我都会人偷偷躲在被子里大哭。而那时侯,爸爸妈妈也跟我说:“人死后,就会变成天上那些闪耀的星星。”至此,星空对我来说是那么美好,我一直相信,曾经爱过我的太爷爷,也是那颗最耀眼的星星!

电影后半段,男主角在大雨中,送走女孩,却又舍不得,跟在出租车后面不停地追;男主角遭到同伴的训斥后得知自己的父亲去世,悲痛不已;女孩最后自己找到他们家,说出“我不会丢”四个字的时候,那种失而复得感,在我面前呈现了出来。

我的泪又涌了出来……

《人生大事》的观后感 32

早上看完了电影《人生大事》,有些感触。尤其是开头,看着小文叫不起来外婆,恍然觉得这是惊恐片。站在小女孩的角度看来,最亲的外婆叫不醒了,又被人抬走,再被送去烧了,多么可怕的事。

再看三哥——莫三妹。做着殡葬行业、生活本就不容易的三哥,在处理小文外婆后事时遇到了小哪吒——小文,两个欢喜冤家成了家人,而后三哥的父亲去世,小文的母亲带走了小文,经历了生离死别后的三哥幡然悔悟,开始热爱自己的工作,养着找回来的`小文,开始了新的生活。

这个故事围绕着“父女”情为主要叙述线,一边是无父无母的孤儿,唯一的依靠外婆也去世了,电影开头的两个镜头就刻画了外婆的多病和小文哪吒般的性格,分别是一桌的药物和墙上哪吒的年画。

另一边是为了爱情去坐牢,释放后还被绿的废柴中年,父子之间、男女之间、甚至和邻居都有矛盾,似乎人生不能再差了,最后却是一个“表里不一”的善良人,这样的戏剧怎么能让人不动容,为了收养一个不相关的孩子搞砸自己所谓的事业,为了曾经的旧爱出手整理情敌的遗容。表面的刚硬和内心的柔软,触动了每个观众最深处的内心。

人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善良和同情心,这部电影很治愈,让我想起来类似的几部电影,《七号房的礼物》、《海蒂和爷爷》、《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值得!

《人生大事》的观后感 33

昨天看了人生大事这部电影。从头到尾,主人公是以一个市井小民,没钱确又有骨气,做事不计后果的一个人物形象,给我的感触可能没有那么那么鲜明。整体给我的感觉,是一个人的成熟,冷静,被生活磨平了棱角,无论什么样的糟糕与惊喜,日子都要一天天的过。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都有成长,如果是一个听人劝,又有人劝的'人,那么成长的过程可能少了很多的错路与荆棘。

青少年的冲动哪有那么容易平复,不过是有人担着,没人就自己担着。

“人生,除了生死,没有大事。”可能大家都知道这句话,所以电影了虽然有很鲜明显露生活的。卑微,在穷人间的挣扎,很狼狈,确又那么现实。除了生死,好像一切都能过去。

下地狱,在人间,上天堂。

《人生大事》的观后感 34

《人生大事》一口气看完了。

除了死,人生无大事。从小,长辈们总是忌讳说到这个字,死亡总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看完这部电影对于死亡有了重新的认识。死亡也是带着爱的,我们仰头看天,逝去的.亲人是星星;他们在天上看我们,我们也是散落人间的星星吧。

外婆的离世,把一大一小两个被遗弃、被嘲讽、不被爱的边缘人联系到了一起。两个人从最开始互相看不上、打打杀杀,到最后爱上彼此,成为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小文,是外婆遗留在人间的针线。穿针引线,推波助澜,两个人负负得正,彼此治愈。小文妈妈就像外婆在那个线最开始打得那个结,是起初,生命的源头。三哥,一个做过监狱、从事殡葬服务行业的人,却有一颗圣人心。即使生活泥泞,带着爱与善意,谁知道下个拐角是什么?

也许,转角遇见爱。

【《人生大事》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人生大事》的观后感02-21

《人生大事》观后感05-11

《人生大事》观后感11-03

《人生大事》的观后感11-17

人生大事的观后感11-06

人生大事观后感11-04

人生大事观后感范文04-24

【推荐】人生大事观后感11-26

人生大事观后感【精】12-14

人生大事观后感【热门】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