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矛与盾的集合》教案

矛和盾的集合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下面是小编精选是小学语文《矛与盾的集合》教案,欢迎参考!

【小学语文《矛与盾的集合》教案】 一、课前谈话,轻启儿童闭合的心扉

老师:同学们,今天刘老师来给大家上什 么课?

学生:语文课。

老师:可是,今天我这个语文老师 改行了 ,想考大家一道数学题,大家敢不敢PK?

学生:敢!(部分学生回答)

老师:真敢?

学生:敢!(齐声回答)

老师:那好!请看题目:

这是你们例1中的图示。谁来说说这个图示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左边圈里的同学参加了语文小组,右边圈里的同学参加了数学小组。中间这个圈里的同学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老师:好样的!几句话就把这个图示所表示的意思说出来了。你肯定是超级数学男生!不过,还有不有比他还超级的?不说 左边圈 、 右边圈 ,用点你们刚学过的数学语言来说。

学生:左边这个集合代表语文小组,右边这个集合代表数学小组,两个集合交叉的部分代表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的同学。

老师:还等什 么?掌声响起来!

师生鼓掌。

老师:我算听明白了,这位超级数学女生给这两个圈一个共同的名称,叫 集合 。那,什 么是集合?哪位超级数学男生或女生来说说?

学生: 集合 就是把人或者东西集中在一起。

老师:把人或者东西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集中在一起叫 集合 ,其他的集中在一起就不叫?(学生不知如何回答,语文课堂陷入僵局)没想明白,没关系。这样吧,我们继续做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说:没有想到,咱们班的同学有这么多的优点,这么多的才能,还不满足,还想有更多的优点,更多的才能。佩服,佩服!现在回过头来说说 , 集合 是什 么意 思?

学生:把事物集中起来,合在一起叫 集合 ,把优点、才能等集中起来,合在一起也叫 集合 。

老师:她说得多清楚啊!还等什 么?掌声响起来啊!

学生:(鼓掌)

二、聚焦文眼,集中儿童的阅读心向

老师:同学们,听你们语文老师讲,上节课大家已经初读了课文《矛和盾的集合》,不但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而且也读通了课文,了解了大意,提出并解决了一些问题。不过,如果把课文比喻成一个湖的话,上节课大家还只是在湖面上观光游览,吹吹风,看看水波什 么的,还没有潜入水里去看个究竟。这节课,大家该做什 么呢?

学生:钻到 湖 里去看看!

老师:呵呵!我们从哪里钻到课文这个湖里去研究呢?

学生:(大多数学生一脸茫然)

老师:其实呀, 钻进 课文的方法很多,比如,可以从题目钻下去,也可以从插图钻下去,还可以从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钻下去。今天,我们就从课文的题目 钻下去 吧!请读课题

学生:矛和盾的集合。

老师:在课文中, 集合 是什 么意 思?

学生:在课文中, 集合 指的是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

三、深掘文本,磨砺儿童的语言心智

(一)洞察发明之思

老师: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一般来说,课文是围绕题目来写的。我们先来看看课文1 4节。请大家放声朗 读这四个节,想一想:这四个节围绕课文题目写了什 么?

学生:(自由朗 读1-4节后)写的是发明家和别人比赛,忽然想到,把矛和盾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老师:是把矛和盾堆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吗?

学生:不是,是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坦克的。

老师:对了,发明家不是把矛和盾组合在一起,而是把他们的优点集中起来。那么,发明家是怎么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呢?请大家再轻声读或默读1-4节,一边默默地读,一边细细地想,一边轻轻地画,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轻声读或默读1-4节)

老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问题。其余同学注意倾听,想一想他说得怎么样?

学生:发明家和朋友比赛,他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忽然想到,要是盾大得像一个铁屋子就好了。然后一想,这样自己就变成了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还得有进攻的炮口和枪口。然后一想,还得安上轮子和履带。

老师:大家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这个习惯很好!谁来评一评?

学生:王X说得很完整,很流利。

学生:他声音很洪亮,全班同学都能听到。

老师:咱们班的同学能这样由衷地称赞别人,不错!

学生:他有的地方说得有点罗嗦,不很清楚。

老师:为什 么给你这样的感觉呢?

学生:(说不出来)

老师:哦,你感觉到了,但说不出来。谁帮他来说说,为什 么让我们有罗嗦的感觉?

学生:王X一连说了两个 然后 ,要是能把后一个 然后 改成 最后 就不罗嗦了。

老师:你不但会倾听,发现同学说话中的纰漏,更会帮助同学纠正,很好!刘老师也认真听了王X同学的发言,他在回答问题时,提到一个带 然 字的词语 忽然,这一点很关键!请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课文有几个带 然 字的词语,把它画出来。

学生:(浏览勾画后)有三个:忽然、固然、当然。

老师:请大家读一读这三个句子: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

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学生:(读上述句子)

老师:这三个 然 字词在这句子中是什 么意 思?

学生: 忽然 说 明发明家的想法是一下子产生的。

学生:忽然是很快,一瞬间的意 思。

老师:从 忽然 这个词语,我们知道了发明家产生想法的情形。

学生:固然是虽然的意 思。

学生:固然是本来的意 思。

老师: 固 是本来的意 思。 然 呢?

学生:(没有人举手)

老师:那,我告诉大家吧, 然 是 这样 的意 思。 固然 就是本来这样的意 思。但是在这里 固然 重点不是说 明铁屋子好,而是要说什 么?

学生:铁屋子好是好, 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

老师: 固然 和 却 连在一起,重点是在讲 却 后面的意 思 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 怎么办呢?

学生:在铁屋子上开一个洞,作枪口或炮口。

老师:大家真能干,从一个 固然 读出了发明家修正想法的过程。

学生: 当然 是理所当然的意 思。

学生: 当然 是应当这样的意 思。这里指理所当然要安上轮子和履带。

老师:从 当然 我们知道了,安上轮子和履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发明家想法的延伸。

出 示:

忽然 固然 当然

老师:刚才,同学们从这三个带 然 字的词语了解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是:产生想法 修正想法 延伸想法。你能用上这三个关键词语,说说发明家是怎么样发明坦克的吗?请和同桌相互说说。

学生:(同桌互说互听)

老师:谁来对全班同学说说?

学生:发明家和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他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忽然,他想:要是盾大得像一个铁屋子就好了。可是,这样固然安全,但自己却变成缩在壳里的蜗牛或乌龟。对了,还应该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伸出进攻的炮口和枪口。当然,铁屋子还要会跑,得安上轮子和履带。

老师:说得真好,不但用上了三个带 然 字的词语,还抓住了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课文1-4节的内容说得清清楚楚。这些内容都是围绕课文的题目来写的。

老师:那,我们再一起读读课文的 眼睛 吧!

学生:(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纠正文本之失

老师:课文第5节围绕题目写了什 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学生:(读)

老师:这一段写了什 么?

学生:课文第5节写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教师出 示战场上的坦克图片和课文中的句子: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老师:看着这幅图片,说一说:哪里是坦克的 矛 ,哪里是坦克的 盾 ?

学生:(用手指坦克的 铁屋子 和 炮口或枪口 )

老师:再用心读读这句话,想一想:有不有词语用得不够恰当的地方?

学生: 大显神威 用得不恰当。

老师:是吗?

学生: 合二为一 用得不恰当。

老师:好!来,我们为这位同学的发现鼓掌。(见学生没反应)管他的,先鼓了掌再说。

学生:(鼓掌)

老师:大家都 莫明其妙 地把掌鼓了。为什 么我要提议给这位同学鼓掌呢?想一想。

学生:因为他发现了问题。坦克只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不能大显神威,还必须要轮子和履带,所以这里的 合二为一 用得不恰当。

老师:该怎么改?

学生:这里不是合二为一,而是合四为一,除了 矛 和 盾 的集合,还应该有轮子和履带。

学生:铁屋子里还有方向盘,应该是合五为一。

学生:铁屋子里的东西很多,还有座椅,仪器

老师:说也说不完,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什 么词语来说?

学生:省略号。

老师:省略号是一种标点符号,能表达说也说不完这个意 思。如果用一个词语呢?

学生:等。

老师:好,添上一个 等 字!那么,这个句子中的 合二为一 怎么改?可以换成什 么词语?

学生:集合起来。

学生:集中起来。

学生:集于一身。

学生:合为一体。

老师:对。除了换成这些词语还可以换成 融为一体 等。这样的话,课文中的这个句子我们就可以改为

学生:(齐读)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等合为一体,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老师:同学们真的很聪明呢!不但会发现课文中的疏漏之处,还会纠正。咱们班今后肯定会出文学家、语言学家呢!即使当企业家,也会写一手漂亮的文章呢!来,我们自己表扬自己一次。

学生:(鼓掌)

老师:但是,我还是有一个疑问,既然坦克是集很多东西的优点于一身,为什 么大家在修改这个(不是吧阿sir是什么梗?“不是吧阿sir”这句话在一些香港的影视剧中有着超高的出场率,让人耳熟能详,因此被很多人拿来玩梗,比如大家最熟悉的“不是吧阿sir,我只是抽烟又不犯法”,在不是吧阿sir,后面加一句自己想说的话,可以达到各种效果,主要表达自己不满的情绪。 )句子的时候始终没有删去 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 等字眼?

学生:因为它是文章的重点。

学生:因为它与题目有关联。

老师:因为题目是

学生:(齐读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三)活化战斗之境

老师: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课文中的哪一些句子描写了坦克的 大显神威 ? 用笔画出课文中的句子,再读读!

学生:(教师出 示课文片段,学生朗 读)

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老师:从这段话中的哪一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坦克的 神威 ?

学生:哇哇直叫。

学生: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老师:哦。你是从德国兵的害怕和失败看出来的。你能读出德国兵的害怕吗?

学生:(朗 读,但味道不够)

老师:听你朗 读,我感受到了德国兵的一点害怕。谁来朗 读,让我们更强烈地感受到德国兵的害怕?

学生:(朗 读)

老师:读得很好!我仿佛看到了德国兵逃跑的场面,坦克的确是 大显神威 呀!来,一起读读。

学生:(齐读)

学生:我还从 庞然大物 这个词语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

老师:哦。你从坦克本身的庞大体会到坦克 大显神威 。你能读出坦克 庞然大物 的那种气势吗?

学生:(朗 读,突出 庞然大物 )

学生:我从 首次 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

老师: 首次 是什 么意 思?

学生:第一次。

老师:这个句子中,还有哪一个词语是 第一次 的意 思?

学生:头一回。

老师:坦克第一次上战场就这么厉害,当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它的 神威 。 谁来读出坦克第一次就这么厉害?

学生:(朗 读)

老师:读得不错!大家都想读?那自由练习练习吧。

学生:(学生自由练习后,齐声朗 读)

(四)感悟表达之需

老师:同学们,当时的情境的'确如此,刘老师从当时的一份报纸中看到这样一段更为详细的报道,请自由读一读

1916 年9月15日早晨,在法国的索马河畔(p n),大雾弥漫,英国军队将一种钢铁 怪物 投入战场,只见它大摇大摆向德军铁丝网和战壕( o)密布的阵地冲去,德军慌忙集中大量的机枪向它射击,可是枪弹都从钢铁装甲上纷纷滑落,德国兵吓得屁(p )滚尿(ni o)流,纷纷逃窜(t o cu n),英军乘势占领了德军的阵地。这种大显神威的武器就是首次在战场上使用的坦克。

老师:大家读了这段话,都在笑,笑什 么?

学生:我笑德国兵 屁滚尿流 。

老师:你觉得它生动、形象,所以好笑。

学生:我笑 纷纷逃窜 。

学生:我笑他把坦克比作 钢铁 怪物 。

学生:我笑 只见它大摇大摆向德军铁丝网和战壕密布的阵地冲去 。

老师:看来大家都觉得这一段话写得很具体、生动、形象!我也这样认为。可是,为什 么课文不这样写,而只是用了短短的47个字来写?

学生:(这个问题让全班同学陷入沉思)

老师:大家看看课文的 眼睛 ,再想一想。

学生:课文主要是写发明家将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坦克,而不是写打仗,所以只是简单地写一写坦克大显神威就可以了。

老师:你体会得真好!的确,文章什 么时候该详,什 么时候该略,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大家才上三年级就能体会到这一点,不简单。

(五)品味作品之道

老师:我们再来看看课文最后一节围绕题目写了什 么?请齐读

学生: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老师:这里的 谁 可以指哪一些?请举一个例子来说 明!

学生: 谁 指坦克。

老师:除了课文中的坦克,还可以指什 么?

学生:可以指空调,因为空调是将电风扇和烤火炉的优点集合在一起的。

老师: 集合 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了。看看身边,还有哪一些物体是集合别人优点的产物?

学生:人们根据鸟飞行的优点,发明了飞机。

学生:人们学习鸭子的优点,发明了船。

学生:橡皮铅笔集合了铅笔和橡皮的优点。

老师:这个 谁 除了指这些物体外,还可以指什 么?

学生:可以指人。

老师:是呀,可以指人!这个 谁 可以是你,是我,是他。那,我们小组讨论讨论:如果可能,你希望将哪一些长处集于一身?

小组讨论后进行学习汇报。

学生:我希望把刘X数学成绩好,谢XX音乐成绩好的优点集于一身。

老师:这样,你的成绩一定很优异。

学生:我希望像王XX那样能写一手好字,像叶XX那样画出很美的图画。

老师:这样,你长大了也许能成为书画家。

学生:我希望把雷X助人为乐的精神品质和肖XX刻苦学习的精神品质集于一身。

老师:同学们,我建议大家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位同学!

学生:(热烈鼓掌)

老师:谁来说说,刘老师为什 么特别要让大家为这位同学鼓掌?

学生:他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学生:他向雷X、肖XX学习。

老师:非常正确,这些理由都可以让我们为他鼓掌,可是,我要大家为他鼓掌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 刚才发言的同学都希望学一学别人的特长或者智慧,而他却要学习别人的美德。这样的认识可不简单,因为学习做人是最重要的。还有别的希望吗?

学生:我希望把飞机和坦克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制造出一种飞机坦克,不但能飞,也能跑,还能射击。

老师:你的思路打开了,说出了自己的创造想象。

学生:我希望把轮船、飞机和坦克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一种既可以天上飞,也可以地上跑,还可以水里游的东西。

老师:叫什 么 新型交通工具 ?

学生:还没想好!

老师:那你叫什 么名字?

学生:谭梦遥。

老师:那你的 新型交通工具 就叫 梦遥 吧!来,同学们,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位 梦遥 新型交通工具发明者!

学生:(热烈鼓掌)

老师: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很丰富,也很美好。我相信,只要你们善于集合别人的优势,就能成为强者,胜利者。祝大家梦想成真!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吧

学生: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老师:至此,我们从题目 钻进 课文,细细地把课文研读了一遍。我记得上课开始的时候,我们说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请大家再读读课文题目,看看这个 眼睛 的 眼睛 是什 么?

学生:(齐读课题)

学生:这篇课文 眼睛 的眼睛是 集合 。

老师:同学们,其实, 集合 ,不仅仅是一个词语,也是一门学问,大家到了高年级了,还会在数学中学到许许多多关于集合的知识(板书 ? ); 集合 ,不仅仅是一个道理,也是我们生活中永远也离不开的法宝,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有了 集合 ,我们的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你看,我们学习的教室,生活的城市,没有哪一样东西不是集合的产物(板书 ! ); 集合 ,也不光限于相互融洽的事物,有些事物,尽管看似矛盾的,但也可以如矛和盾一样,可以集合在一起,形成新的东西(板书 。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带着这样三个标点符号(?!。),到生活中去寻找集合的学问、集合的法宝,创造出更多新生事物来。

四、积累言语,存盘儿童所需的养料

老师:同学们,这节课大家从课文的题目钻进课文中去研究,又回到课文题目中来,读得深透,读出了滋味,给刘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老师已经记住咱们班的同学了。大家记住我了吗?

学生:记住了。

老师:谢谢大家!不过大家最应该记住的却不是我,而是我们从课文这个 湖 里拣到的语言宝贝。大家再浏览一下课文,看看哪一些词语、句子和段落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请把它抄写在练习本上,再背一背。

学生抄写的内容主要有:

集合、大显神威、集于一身、忽然、固然、当然、哇哇直叫、乱成一团。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等合为一体,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同学们,我永远忘不了今天,因为我和聪明的你们 集合 在这里,学了一篇关于 集合 的课文,飞外了 集合 的道理,让 集合 成为智慧的种子,伴随我们去开创美好的未来吧!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矛与盾的集合教案】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本堂课我在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入手,引出了矛和盾这两种兵器(图片展示),同时进行了读写。在初读后把课文归纳成一句话,以 矛盾,坦克之间的关系 为题进入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第五段,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 大显神威 读出坦克的威力。接着紧紧围绕 发明家怎么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 学习1 4自然段。通过找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发明家的思考过程,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一、阅读为本,文本中感悟语言,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记得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 一堂好的语文课是读出来的 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要多读, 以读为主,合理想象,适当扩展 。在指导第5段朗读时,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坦克的威力。同时让学生想象, 哇哇直叫 乱成一团 会是怎样的景象?这样学生自然而然会把有关词语读重音,这不是又回归到文本中去了吗?并且在朗读时感受到了发明家发明出的坦克的威力, 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二、 落实单元目标,层层深入的思考中探究发明的过程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用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来代替教师乏味的说教。这样学生才能在这舞台上跳出优美的舞蹈。了解发明过程,领悟思维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在阅读中,读懂发明家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想,在层层深入思考中发明坦克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结合语言学习,提高品悟积累的能力。在教学中运用换词、动作表演,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词语,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三、联系生活实际,在比较中感悟文本。

在引入课题时,学生对于 集合 理解仅仅是简单的数量上的统一。通过对文本的朗读感悟,了解了发明过程之后。学生对于 集合 有了全新的认识,那是优点的集合、长处的合二为一。课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集合的例子,通过课堂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探究让学生将文本和生活结合提炼出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小学语文《矛与盾的》教案】相关文章: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08-30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教案08-30

矛和盾的集合优秀教案08-30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08-30

2017小学语文教案模板08-30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教案及逐字稿08-12

小学语文公开课《阳光》教案06-21

小学语文《奇异的琥珀》公开课教案06-22

小学语文《詹天佑》公开课教案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