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教案(15篇)

化学教学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化学教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化学教学教案1

一. 教学内容:有机物专题

二. 教学目标:

有机反应类型及特征

重点:有机物间的性质及相互转化关系

说明:

1、取代反应是指有机物分子中的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其产物一般为两种物质,能发生取代反应的物质有:烷烃、苯及其同系物、卤代烃、醇、羧酸和酯等,有时在题目中也会出现一些反应,符合取代反应的特征,也应归纳为取代反应。

2、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中不饱和的碳原子跟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结合生成新的物质的反应,能发生加成反应的官能团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碳氧双键等,可以加成的物质有:H2、X2、HX、H2O和HCN等,极性分子和不对称烯烃发生加成反应时,应遵循马氏规则,即带负电荷部分总是加在含氢较少的碳原子上。在信息题中,往往还考虑醛与醛之间的加成反应生成羟醛类物质。

3、消去反应:有机物分子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或几个小分子物质(如:HX、H2O等)生成不饱和双键或叁键,如卤代烃和醇。

4、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有机物反应中,有机物加氧去氢的反应是氧化反应,有机物加氢去氧的反应是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如:有机物的燃烧;烯、炔等含双键、叁键等不饱和键的物质被酸性KMnO4等强氧化剂氧化;烯烃、醇、醛的催化氧化、烷烃的催化氧化生成酸等.都属于有机物的氧化反应.而含有不饱和键的有机物与氢气的加成反应都可以看成是还原反应.

5、聚合反应:聚合反应也可以分为两类,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小分子物质间的相互作用,生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按照其反应特征及产物类型可分为: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加聚反应: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化合物通过加成反应互相结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其产物中只有高聚物,无其他小分子物质,但生成的高聚物由于n值不同,所以一般为混合物,加聚反应的单体一般为烯烃、炔烃(二烯烃)、醛等含有不饱和双键或叁键的物质.缩聚反应是单体间生成高分子化合物,同时还生成小分子物质,这种反应的特点是生成的链节的组成与单体的组成略有不同,常见的缩聚反应有:生成聚酯的酯缩聚、生成蛋白质的肽缩聚、酚醛缩聚等.

6、显色反应:某些有机物跟某些试剂作用而产生特征颜色,如:苯酚遇三氯化铁溶液显紫色;淀粉与碘显蓝色;某些蛋白质遇浓硝酸显黄色等.

7、裂化:多碳原子的烷烃在高温或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可以把相对分子质量大,沸点高的烃断裂成相对分子质量小,沸点低的烃,从而提高汽油的产量和质量.

(三)有机合成路线的推导:

一般有三种:一是“直推法”;二是“反推法”;三是“直推法”和“逆推法”相结合的。比较常用的是“逆推法”。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各种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官能团的引入与消去。醛基还原(也可称为与氢气加成)可得到醇羟基,醇羟基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消去反应可生成烯烃,烯烃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丙烯。则形成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反应类型有:加成(还原)、消去、加聚等反应类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与判断,同分异构体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因此,在解题时要围绕结构不同加以分析。(1)问中1 mol甲与足量金属Na反应生成1mol H2,说明有两个羟基(醇羟基或羧酸羟基),又因为甲还能与NaHCO3溶液反应,故,原结构中含有一个醇羟基和一个羧酸羟基,则结构简式为:CH2(OH)CH2COOH;若甲能发生银镜反应,则说明甲中含有醛基,则其结构简式为:CH2(OH)CH(OH)CHO。

(2)乙分子中所有同类原子的化学环境相同,且不与金属Na反应,说明乙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都是等效的,且没有羟基的存在。具有对称性。故结构为:

(3)丙分子中碳与氧分别有两种化学环境,氢的化学环境相同,说明氢原子呈对称结构,而碳和氧原子则有两种排列方式,三个氧原子有两种排列方式,则必有一种是C=O双键,另一种为碳氧单键。由此可得结构为:

这种材料可采用如下图所示的合成路线

(1)①该同分异构体的苯环上相邻的三个碳原子上都连有取代基。

②该同分异构体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银镜反应和水解反应,遇到FeCl3溶液显紫色。

答案:

【模拟】

1、有机物 的正确命名为 ( )

A、2-乙基-3,3-二甲基-4-乙基戊烷 B、3,3-二甲基-4-乙基戊烷

C、3,3,4-三甲基己烷 D、2,3,3-三甲基己烷

2、下列各选项中两种粒子所含电子数不相等的是 ( )

A、羟甲基(-CH2OH)和甲氧基(CH3O-)B、亚硝酸(HNO2)和亚硝酸根(NO 5、应用纳米新材料能给人民币进行杀菌、消毒。我国纳米专家王雪平发明的“WXP复合纳米材料”的主要化学成份是氨基二氯代戊二醛的含硅衍,它能保持长期杀菌作用。有鉴于此,35位人大代表联名提交了一份议案,要求加快将此新技术应用到人民币制造中去。若戊二醛是直链的,请你根据所学的推断沸点不同的氨基二氯代戊二醛的同分异构体可能有 ( )

A、4种 B、5 种 C、6种 D、8种

6、有机物A和B,只由C、H、O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相同物质的量的A和B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相等,下列对A、B的判断错误的是 ( )

A、A与B互为同分异构体 B、A与B的分子组成相差n个“CH2”

C、A与B的分子组成相差n个“CO2” D、A与B的分子组成相差n个“H2O”

7、在由5种基团-CH3、-OH、-CHO、-C6H5、-COOH两两组成的物质中,能与NaOH反应的有机物有 ( )

A、4种 B、5种 C、6种 D、7种

8、按反应特征与产物的结构关系,有机反应大致可分为:取代反应、消去反应、加成反应三种,下列反应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 )

A、C6H5CH2Cl NaCN ?D→ C6H5CH2CN NaCl

B、C6H5Li CO2 ?D→ C6H5COOLi

C、CH3CH2CHO+HCN ?D&rarr 高中地理; CH3CH2CH(CN)OH

D、CH3COOH C2H5OH ?D→ CH3COOC2H5+H2O

9、环丙烷的结构简式可表示为△,而环己烷因碳原子在空间排列方式不同,有两种空间异构体(如图)a为船式,b为椅式的结构,当环己烷的不同碳原子上连有两个重氢(D)原子时,包括重氢在六个碳环上位置不同与空间异构在内的异构体共有( )

或NaOH的最大量分别是( )

A、6mol;1mol B、5mol;1mol

C、6mol;2mol D、5mol;2mol

11、据最近的美国《农业研究》杂志报道,美国的科学家发现半胱氨酸能增强艾滋病毒感染者的免疫力,对控制艾滋病毒的蔓延有奇效。已知半胱氨酸的结构简式为 ,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半胱氨酸,属于a-氨基酸

B、半胱氨酸是一种两性物质

C、两分子半胱氨酸,脱水形成的二肽结构简式为:

D、HS?D ?D ?D 可与NaOH溶液反应放出一种碱性气体

12、己烯雌酚是一种激素类药物,结构如下。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它易溶于有机溶剂

B、可与NaOH和NaHCO3发生反应

C、1mol该有机物可以与5mol Br2发生反应

D、该有机物分子中,一定有14个碳原子共平面

13、我国科学者合成了许多结构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如叶绿素、血红素、维生素B12等。叶绿素的结构如下图。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叶绿素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B、在一定条件下,叶绿素能发生加成、水解、酯化等反应

C、叶绿素不属于芳香族化合物

D、叶绿素分子中含有两种类型的双键

14、将 和请你评价若用上述方法制取乙醛存在哪些不足(写出两点)。

II、某课外活动小组利用下图装置进行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并制取乙醛,图中铁架台等装置已略去,粗黑线表示乳胶管。请填写下列空白:

(1)甲装置常常浸在70~80℃的水浴中,目的是 。

(2)实验时,先加热玻璃管乙中的镀银铜丝,约1分钟后鼓入空气,此时铜丝即呈红热状态。若把酒精灯撤走,控制一定的鼓气速度,铜丝能长时间保持红热直到实验结束。

①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是_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控制鼓气速度的方法是 ,若鼓气速度过快则会 ,若鼓气速度过慢则会 。

(3)若试管丁中用水吸收产物,则要在导管乙、丙之间接上戊装置,其连接方法是(填戊装置中导管代号):乙接 、_______接丙;若产物不用水吸收而是直接冷却,应将试管丁浸在 _____ 中。

16、在有机物分子中,若碳原子连接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该碳原子称为不对称碳原子(或手性碳原子),以*C表示。具有手性碳原子的有机物具有光学活性。

(1)下列分子中,没有光学活性的是 ,含有两个手性碳原子的是 。

A、乳酸 ?DCHOH?D ?DCHOH?DCHOH?D ?DCHO

D、核糖 ,它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属于多羟基醛,且分子中只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异构体有数种,请写出它们的结构简式,并标出手性碳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已知:①R?D ?D

②苯环上原有的取代基对新导入的.取代基进入苯环的位置有显著影响。

以下是用苯作原料制备一系列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图:

(1)A转化为B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苯→①→②”省略了反应条件,请写出①、②物质的结构简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在苯环上的二氯代物有 种同分异构体。

(4)有机物 的所有原子 (填“是”或“不是”)在同一平面上。

18、在烃的分子结构中,若每减少2个氢原子,则相当于碳碳间增加一对共用电子对。

试回答:

(1)分子式为CnH2n 2的烃分子中碳碳间共有电子对数为 _。

(2)分子式为CnH2n-6的烃分子中碳碳间共用电子对数为 ___ __。

(3)Cx可看做是烃减氢后的产物,若某物质分子中碳碳间的共用电子对数为160,则符合该条件的碳单质的分子式为 ;符合该条件的单烯烃的分子式为 。

(4)目前,化学家们已经找到十余种富勒烯家族的Cx,它们分子结构中都有由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构成的封闭的凸多面体,C60就是其中的一种富勒烯,其结构如图所示。[例题1、2],强调书写规范化。

讲解: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1、根据物质的组成,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实际是求各化学式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分子质量与化学式前边化学计算数的乘积比是属于纯净物之间的质量比,因此在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除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必须准确无误外,在计算时还必须将纯量代入方程式。

2、注意解题格式的书写要规范化。

3、注意单位和精确度要求。

小结:三个要领:

1、步骤要完整;

2、格式要规范

3、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

1、准确书写化学式

2、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3、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例题2:实验室用5g锌粒与5ml稀硫酸反应,反应完毕后剩余锌粒3.7g ,问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标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9g/L)

分析:解题思路,特别强调为什么将(5—3.7)g锌粒的质

量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不能将5ml稀硫酸代入计算的原因。

板演:请一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做在本子上。

小结:指出板演中的问题并给予更正。

练习:课本

1、2段并思考、探讨下列问题:

(1)农作物所必须的营养元素有哪些?

(2)农民经常使用的化肥有哪些?

2、总结过度:虽然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种类很多,但是对

氮、磷、钾的需求量较大,因此,我们常见的有氮肥、磷肥、钾肥。合理施肥已成为农业增产的重要手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化学肥料的知识。

二:化学肥料的`种类和作用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通过小组

讨论并进行看图抢答

利用投影展示不同受损植物的图片,让学生以抢答的形式回答下列问题:投影中的这些植物是否营养不良,如果是,你准备给它施用何种肥料,依据是什么?

2、提问:我们知道,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植物能

不能将空气中的氮气直接吸收并转化为氮肥呢?

3、总结讲解:大部分植物不能把氮气转化为可以吸收

的氮肥,但豆科植物利用根部的根瘤菌却能将氮气转化为氮肥,这类植物无需或只需少量施肥,因此,有经验的农民常把其他植物与豆科植物种在一起。讲解:这种将氮气转化成氮的化合物的过程叫氮的固定。

组织辩论:将全班同学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以“使用化肥、农药的利与弊”为题进行辩论,使学生在辩论中深入领悟化学肥料的利与弊,飞外合理使用化学肥料。三:本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氮肥、磷肥、钾肥这几种重要肥料的作用并利用它们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进行初步区分。同时,了解了化肥和农药对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有重要作用,但也会带来环境问题,因而要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提高它们的利用率,并注意减少污染。

教学探讨与反思

教材中化肥的知识很有限,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化肥和农业发展的一些趋势,树立一些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如化肥发展的概况和趋势等,也可以结合本课题后调查和研究发动学生收集资料,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

化学教学教案13

一、教材分析:

必修模块2的第二段中找出答案。

阅读提纲:

1、0. 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为多少?

2、多少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与1mol粒子中的粒子数目相同?

3、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为 常数的值,该常数的符号为 ,其近似值为 mol-1。

规定: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NA)

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NA,通常使用6.02×1023

mol-1这个近似值。

:做以下几个练习

1.0.5 mol水中含有 个水分子。

2.2 mol水中含有 个水分子, 个氢原子。

3.1 mol H2SO4中含有 个H2SO4分子, 个硫酸根离子。

4.1 mol HCl溶于水,水中存在的溶质粒子是什么?它们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5.1个水分子中有 个电子,1 mol H2O中呢?

讲述: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而不使用该粒子的中文名称。

通过上述练习能否总结出物质的量(n),粒子数目(N)、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

3、物质的量与粒子数目之间的换算

n=N / NA

1、1mol H2O含 个H2O; mol H mol 质子。

2、0.5 mol H2SO4中含 个H, molO, mol 电子。

3、0.2mol H3PO4有相同H原子数的HNO3为 mol,有相同氧原子数的H2SO4有 个 ,有相同的分子数的HCl 有 mol,有相同原子总数的NH3 mol。

4、0.2molNaOH含Na+ mol, 含OH- mol, 与 mol Ba(OH)2所含OH- 相同。

5、在MnO2 + 4HCl = MnCl2 + Cl2 + 2H2O中制取2molCl2,需 molHCl, 其中有 molHCl被氧化。

化学教学教案15

化学变化的初步概念。 能力目标:能够区分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的区别

教学方法:探究—归纳总结法

教学准备:[实验1-1]-[实验1-5]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设 计二次备课 新课导入:绪言课的几个实验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有许多同学提问:为什么白纸喷“水”会变红,再喷“水”红色又消失了呢?生活中也有许多现象: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会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介绍]观察实验方法:看、闻、触摸。

观察实验的步骤:1、实验前,物质的色、态、味等

2、实验过程中,发光、放热、生成气体、沉淀等现象;

3、实验后,物质的物质的色、态、味等;

思考:物质变化前后,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 [实验1-1]水的沸腾

[实验1-2]胆矾的粉碎

[实验1-3]胆矾溶于水后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1-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表: 实验序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1-1液态的水有水蒸气产生;又变成冷凝的水液态的水无

1-2蓝色块状胆矾块状变成粉末状蓝色粉末状胆矾无

1-3蓝色硫酸铜溶液变成蓝色浑浊物蓝色氢氧化铜沉淀有

1-4块状石灰石有气泡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有

【讨论、归纳】1-1、1-2中水和胆矾发生了状态和形态的变化,但无新物质生成,1-3、1-4中有颜色的变化,有沉淀的生成,有气体生成,并生成了新物质。

结论:1、2是物理变化,3、4是化学变化

得到:1、定义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

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课堂练习]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

2、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

(1)熔点和沸点

熔化:固态变成液态

熔点:熔化的温度

沸点:液态变成气态

(2)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3)颜色、状态、气味

[实验1-5]闻气味的方法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题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定义: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变化是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有其他物质生成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颜色改变、的放出气体的、生成沉淀、吸热和放热、发光等。

4、联系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化学教学教案11-13

化学教学优秀教案10-23

化学水教学教案12-17

初中化学教学教案01-21

化学教学教案15篇11-18

高一化学教学教案09-28

化学教师教学设计教案08-29

化学教学教案集锦15篇12-30

化学的教案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