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精选16篇)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精选16篇)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内容。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

2、技能目标:会用6的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向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6的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能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

【教学准备】:卡片智慧星贴画(板书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天)对,是秋天,秋姑娘呀,正忙着给勤劳的人们送去丰收和喜悦呢!美丽的秋姑娘也给咱们每个小组送来了一份礼物呢?(出示水果图形算式卡片,算式的数分别和小组数相符)大家能根据算式猜一猜,这些礼物各属于哪个小组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复习6的加减法运算,为后面的学习应用做铺垫】

2、师:刚才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都用到了哪些知识呢?(生齐:6的加减法)

师:利用这些知识,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好,现在咱们还是随秋姑娘一起去大自然中转一转,看一看吧!(出示插图,导入新课)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把看到的内容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初步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意识。】

2、继续观察图画,把你看到的内容和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组长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好记录,然后师生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在相互交流中,给每位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同时做到知识共享,这观察、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感悟体验的过程,可以使学生从中感悟到自然美、家乡美,进而激发起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各小组代表分别说出本组的疑难问题。对这些问题,先由学生解决,教师做适当补充讲解。

4、教学大括号和问号:

①师:图中还有哪些你以前没见过的数学符号?你知道它们代表什么意思吗?

【设计意图:有选择的解决实际问题。】

②找几名同学结合图画内容试着说说看。

【设计意图:让学生大胆猜想,尝试解决问题,体验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享受成功的喜悦。】

③师解释并验证学生的猜想: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接着出示几种开口方向不同的大括号,引导学生理解大括号和问号合在一起表示的意义。

5、看图完成算式:

引导学生分析,再好好看看,书本上有哪些方法我们刚才没介绍过吗?是的,这些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家可以了解。但是跟我们刚才探讨的方法比较,哪种更方便啊?解决问题关键是讲究实效,所以我们要选择最佳方法。

那么学习了“比的应用”,你有什么想法吗?(自由发言)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在建筑业、农业、医药等方面都需要非常精确应用比的知识,所以同学们今后要留心观察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例1及相应的内容。

学情分析:

1、在本单元前几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基本上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学生已经学习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本节课是要理解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对单位“1”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应把理解分数的意义,单位“1”,分数单位作为重点,并通过不同类型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掌握所学。在理解分数的意义时要通过学具操作,帮助学生建立单位“1”的概念。重点要放在单位“1”,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取几份分子就是几,在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准确表达。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分一分,涂一涂,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单位“1”由“1个”到“多个”的过程,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2、借助解决具体问题的活动,使学生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类比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难点:从分母和分子的意义这一角度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答题纸,小棒。

教学过程:

师:你想到的这个数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平均分、分数线、分子、分母、分数的意义。师选择板书)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受整体由“1个”变“多个”

(1)、用课件展示教材的例1右侧图,让学生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

(2)、现在你又想到了哪个数?它表示什么意思?

(3)、师:涂色部分是四个正方形中的几份?这样的一份还能用分数表示吗?

(4)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与评价。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解: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这样的2份是这4个小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呢?3份呢?

2.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1)课件出示六个苹果,动态演示平均分的过程。

学生观察图后集体交流(一共有6个苹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有2个苹果)

(2)提出问题:如果把这6个苹果看成一个整体,的意思吗?(说清楚分母3表示什么?分子1表示什么?)

3、回顾建模。

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回顾总

结:我们不仅可以把一个完整的物体

或者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也可以把几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

三、动手操作,加深认识。

1、“均匀地分”。

(1)提出要求:老师给大家准备了12个苹果,

请你也来平均分一分,想一想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其中的1份或几份。拿出答题纸,分一分。

(2)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3)、汇报交流。

(4)对比提升。

课件出示所有的分法,追问:“都是1份,为什么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 预设: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

2、“创新地画”。

(2)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3)、汇报交流,展示学生作品。

预设:因为都是把整体平均分成了2份,取其中的1份。

师:哪儿不同?

预设:总数不同,每份数也不同。

四、闯关游戏,加深理解。

的例2和练习十二。

出示教材54页例2

阅读与理解:

(1)、了解情境中的生活信息。

(2)、已知条件:500mL是配好后的稀释液的体积,1: 4表示的是浓缩液与水的体积的比。

分析与解答:

(1)、稀释液:500ml 总分数:1+ 4=5

1 : 4表示什么意思呢?

浓缩液 : 水

(2)、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1: 4 。

浓缩液的体积是稀释液的1/5。

水的体积是稀释液的4/5。

方法一:

总体积平均分成5份。先算出总分数,再求每份是多少,最后分别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

把每份是:500(1+4)=100(mL)

浓缩液:1001=100(mL)

水:1004=400(mL)

方法二:

先求总份数,再求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浓缩液占总体积的1/5;水占总体积的4/5。),最后用总量乘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求出各部分量。

浓缩液有:5001/5=100(mL)

水有:5004/5=400(mL)

回顾与反思:

浓缩液体积:水的体积

=( ):( )

=( ):( )

答:浓缩液有100mL,水的体积有400mL。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二-7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过程,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运用生活中的比的知识来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和动手操作来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应用意识,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应用比的意义来解答这类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在没有按比例分配的这一名词中,让学生充分运用比的意义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具和学具的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谈话引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各位同学,现在是橘子丰收的季节,大家来看看农场的一些丰收的场面。(课件演示同学们帮助农场收橘子的情景,话外音,果农:“同学们辛苦了,这些果子是我们送给你们两个班的,谢谢你们的帮忙”)

师:现在你们想一下,怎么分配这些果子呢?

2、学生交流分配方案。

(1)平均分配,把橘子平均分给两个班

(2)按人数分配,人多的班分多点,人少的班分少点。

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1、抓住契机,适时提问。

(1)师:同学们的提议都很不错,其中认为按人数分配的更加细心和合理。

(2)如果把这筐橘子按3:2来分给这两个班,你们又怎样分呢?

2、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1)用小棒进行实际的操作。

(2)分组进行操作,组长记录分配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分法。

3、提升认识,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这种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是我们这节课探讨的问题—比的应用(板书课题)。

4、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师:如果这些橘子的个数刚好是140个,按刚才的比3:2进行分配,该怎么分?

(2)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方法。

(3)提问方法,学生板书。

方法一:3+2=5140÷5=28(个) 28×3=84(个) 28×2=56(个)

方法二:3+2=5140×3/5=84(个) 140×2/5=56(个)

(4)比较各种方法,鼓励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合理的策略。

三、实践运用,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现在有许多生活中的一些运用到比的知识来解决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一一解决。

1、课本75页试一试:小清要调制2200克巧克力奶,需要巧克力和奶各多少克?巧克力与奶的质量比是2:9。

2、笑笑帮妈妈洗碗,妈妈拿给笑笑一瓶浓缩液,要求笑笑按这瓶浓缩液上的比1:4加清水稀释成600毫升的稀释液洗碗,你能帮笑笑算出要用多少毫升的浓缩液和清水呢?

3、蛋糕师傅制作蛋糕时,分别使用鸡蛋、白糖和面粉三种原料配在一起,三种原料的比:18:9:8,这样一个7千克的面团需要多少鸡蛋,白糖和面粉呢?

(1)引导学生选用喜欢的方法做题。

(2)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联系生活,介绍比的应用的广泛性

1、举例

师:今天我们解决了这么多关于比的问题,其实比在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比如说消毒药水中酒精和水分配,饮料中的各种配料的比……你能举个事例吗?

2、介绍79页“你知道吗”的黄金比。

五:回顾教学,总结方法。

1、引导学生总结比的应用的一些方法。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我们班准备在班队会上进行一次制作水果沙拉的比赛。要求:选择几样水果,按照一定的比,设计制作500克一盘的水果沙拉。要求要简介设计的名称、思路,并计算出所需水果的数量。

七: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

方法一:3+2=5 方法二:3+2=5

140÷5=28(个)140×3/5=84(个)

28×3=84(个) 140×2/5=56(个)

28×2=56(个)

答:大班分到84个,小班分到56个。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精算和估算的区别与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面对不同的问题可以选择不同的计算策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

三、教学准备

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呈现情境,引入新课

1.呈现情境。

2.观察清单,提出问题。

预设1:买空调扇和学习机一共要多少钱?

预设2:学习机比护眼灯贵多少钱?

预设3:买这三种商品应该付收银员多少钱?

预设4:买齐三种商品爸爸应该准备多少钱?

……

3.选择问题,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不同的问题,意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分析问题,明确思路

1.理解题意。

(1)问题是什么?(①收银员应收多少钱?②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2)解决问题需要哪些信息?(每件商品的价钱)

2.讨论交流,明晰解决两个问题的异同点。

(1)收银员收钱需要精确地计算出结果。

(2)爸爸要准备多少钱,只要有个大致的估计结果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需要估算,没有必要精算。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体会估算与精算的区别和适用范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独立计算,汇报交流”前安排了本环节。

(三)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1.交流“收银员应收多少钱?”

558+225+166=949(元)

2.交流“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3.讨论:为什么估得的结果是960元或1000元就一定够了?

4.小结:学生估算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只要“往大估”能满足购物需要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计算、汇报交流、讨论比较,使学生明确在解决问题时,要认真分析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计算的策略,掌握估算的方法。

(四)回顾反思,应用巩固

1.反思总结。

(1)讨论:在什么情况下用精算的方法,在什么情况下用估算的方法。

(2)总结:在解决问题时,要认真分析具体情况,在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2.应用巩固。

(1)练习九的-75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过程,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运用生活中的比的知识来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和动手操作来解决问题。...

比和比的应用(通用6篇)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并会正确地求比值。2、引导学生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的应用教案(精选14篇)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2)能力目标:使学生灵活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3)情感目标: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比的应用教案合集(精选5篇)

学材分析按比例分配的练习。学情分析已初步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将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学习目标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的应用》教案(通用15篇)

一、案例背景(一)分析1.教材分析:我校选用的教材是三年制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按照学校安排每学期十六课时的要求,初二学生下半学期只能在~53页的内容,练习十三的第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比的应用教案汇编(精选2篇)

一、 创设情境:1、出示课本主题图: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2、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么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

有关比的应用教案(精选16篇)

教学目标1、能根据地图推算实践以及根据实距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探究、合和交流的能力。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情感。...

《比和比的应用》数学教案设计范文(精选2篇)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案:《比的应用》(通用15篇)

使用教材: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学目的:1、感受百分率源于生活,理解常用百分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2、让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精选5篇)

教学片段: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要求大家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到比的知识,请给大家讲一讲,另外还要说一说你每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生汇报,师适当摘录,板书)生甲:冲调多美滋配方奶粉的一般情况,奶粉和水的比为1:7。...

比的应用(精选15篇)

(3)比的应用教学目标:1、 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探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通用7篇)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我在设计此课时,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

比和比的应用(精选4篇)

课题:比的意义教学要求1. 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正确读写比。2. 能正确的求比值,掌握比、除法和分数的关系。3. 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