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20篇)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20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

复习内容:

P122页综合练习5——11题

复习要求: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正确解答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应用题。能熟练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及简便运算。在复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使数学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复习态度。

复习重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运算,并能进行简算。

复习难点:

进行简算。

复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复习过程:

一、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法则

1、说说下列算式表示的意义。

7/8—3/87/13+7/131-2/7

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

2、算P122页的7、8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例3、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结合生活实际,能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导入

1.揭示课题课件出现:摩天轮、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旋转,并感知旋转现象观察物体的旋转,并感知旋转现象由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入,使学生感知旋转现象,建立旋转的表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师:刚才,同学们反复地提到“旋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旋转”(板书课题)用语言描述这些物体是怎样旋转的。还可以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这些物体的旋转。体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旋转。

2.联系生活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师: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很多,那到底什么是旋转呢?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出旋转含义,并板书。师:今天我们就从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地钟表和风车开始研究吧!风扇、陀螺、旋转木马、钟表、车轮……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把学生的生活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内化为学生的知识。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道容积的意义。

2、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3、会计算物体的容积。

教学重点:

1、容积的概念。

2、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

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具:量筒和量杯、不同的饮料瓶、纸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说出长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二、准备:

把泥放入一个长方体的小木盒中(压实,与上口平),然后扣出来,量一量泥块的长、宽、高。计算泥块的'体积。这个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 )。

三、新授:

1、认识容积及容积单位:

(1)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通过上面的“做一做”,我们知道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这个小木盒的容积。

(2)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3)演示: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关系。

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标有升或毫升。升和毫升有什么关系呢?教具演示。

①1升(L)=1000毫升(mL)

将1升 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容器里。

小结:1升(L)=1立方分米(dm3 )

②1升 = 1立方分米

1000毫升 1000立方厘米

1毫升(mL)=1立方厘米( cm3 )

练一练:

1.8L=( )mL 3500mL=( )L 15000cm3 =( )mL=( )L

1.5dm3 =( )L

(4)小组活动:(1)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升。

2、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

例一个小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5分米,宽4分米,高2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5×4×2 =40(立方分米) 40立方分米=4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40升。

做一做:一个正方体油箱,从里面量棱长是1.4米。这个油箱装油有多少升?(订正)

小结:计算容积的步骤是什么?

3、我们知道了计算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如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是用长乘宽乘高,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是棱长的3次方。那有些不规则的物体怎么计算它的体积呢?

出示一个西红柿,谁有办法计算它的体积?小组设计方案:

四、巩固练习:

1、生物小组买来一个长方体鱼缸,从里面量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深2.5分米,它的容积是多少升?

2、一个长方体油箱的容积是20升。这个油箱的底长25厘米,宽20厘米,油箱的深是多少厘米?

3、有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水箱,装满水后,倒入一个长方体水箱内,量得水深3分米,这个长方体水箱得底面积是多少?

4、提高题:p55、16

五、作业: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容积的含义,体会容积和体积的关系。

2、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感知建立升和毫升的容积观念。

3、掌握容积的计算方法,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容积概念的探究与理解过程。

2、通过比较,明确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意识。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探究活动的态度。

2、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

建立容积的观念,掌握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理解容积与体积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故事情景

今天老师带来一位神通广大、变化多端的孙悟空,它可厉害呢,有72变。

二、复习导入

的内容及练习的例1及练习四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

难点:掌握判断质数与合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二、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点四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填写下表)

(3)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 29 37

合数:22 35 87 93 96

3.出示课本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首先排除掉2的倍数,再排除掉3 的倍数。提问:4的倍数还需不需要排除呢?(不用)接下来我们可以排除掉5、7的倍数,剩下的就是质数。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00以内质数表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综合应用: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让学生认识到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表面积与它的长、宽、高的相差程度有关的道理。

2、通过数学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方法以及成功的体验。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策略意识、实践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到,在体积相等的情况下,要使表面积较小,长、宽、高应越接近的道理。

【教具学具】

为每组学生准备8个规格为16×8×4(单位:cm)的长方体纸学具盒,包装纸,直尺,透明胶,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

师:观察自己桌上的学具盒,你发现这些学具盒有什么特点?

生:形状都是长方体,每个盒子的规格都是16×8×4(单位:cm),每组都有8个。

师:如果我们要将这8个长方体盒子包装成1盒,怎样包装更省包装纸呢?今天我们就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设想与摆放

1、设想与摆放

设想:

(1)要将这些长方体的盒子包装起来,在包装的过程中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2)要达到节省包装纸的目的,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学生思考后发表意见:要想节约包装纸,学具盒中间不能留空隙,表面要平整;摆法不同,所用的纸的大小不同;接头处尽量不要浪费等等。

(3)明确长方体盒子的摆法不同是造成包装纸用量大小的主要原因。

2、记录与计算

(1)你认为造成所需包装纸大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所需包装纸的面积=所摆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接头部分用纸量(按2dm2计算)

生:摆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越大,所用的包装纸越多,反之就少。

(2)究竟哪种摆法会更节约包装纸呢?

师:你们可以先将几个盒子摆一摆,量出所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计算出摆成的`不同长方体的表面积,从而算出所用包装纸的面积,并将数据和计算过程记录下来。

(3)小组合作:记录3种不同摆法下的包装纸用量,并选择一种用纸最少的方案。

为什么这种方案的用纸量会最少?在全班进行交流。

三、交流与比较

比一比谁的方案用纸少,并分析出用纸量不同的原因。

重点思考并讨论:

为什么同样是将8个学具盒打捆包装,表面积的大小会不相同?影响表面积大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将分析的原因记录下来。

四、发现与思考

通过本次包装设计,你有什么发现?

1、物体重合的面积越大,表面积就越小,包装用的纸也就越少。

2、同样的体积下,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它的长、宽、高的长度有关,长、宽、高的长度越接近,表面积就越小,当长、宽、高相等时,它的表面积最小。

五、知识拓展

师:解决用料省的问题在生活中有什么意义?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想法。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20本数学书,想想看,怎样摆表面积最小?为什么?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9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同学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身设计图案。

3、同学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同学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同学欣赏。

二、学习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同学尽情发表自身的感受。

(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同学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完成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 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和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五、安排作业:

教材。

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经验认识和了解简单的"排列",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能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3.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教学难点:

抽象概括计算规律。

教学准备:

计数器,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数学王国里有十个数字,它们是……

生:0、1、2、3、4、5、6、7、8、9。

师:就是0-9,用这简单的`十个数字可以提出很多的数学问题。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例:用1、2、3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呢?

师:问题提出来了,敢不敢迎接挑战?

生:敢!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的?

生:举个例子吧,221不行,因为十位上的2和百位上的2重复了。

师:看来“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就是指百位、十位、个位三个数位上的数字不能相同。下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把你的答案写在练习本上,咱比一比,谁写的又准确,速度又快。

二、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写完了,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你的答案?

生:(投影仪展示)123,321,213,132,321。

师:还有其他的写法吗?

生:(投影仪展示)123,132,213,231,312,321。

师:两种写法,你认为哪一种更好?

生:“做一做”。

(1)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

14 35 45 100 332 876 74 88

①要求学生说出是怎样判断的。

②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提示:①首先要考虑谁的特征?(既是2又是5的倍数,个位数字一定是0)

②接着再考虑什么?(最小三位数是100)

③最后考虑又是3的倍数。(120)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的例1。

(2)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3)说出题中所给信息,和所求问题。

(4)指名说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5)指名学生上台板演过程,其他同学判断。

(6)老师订正书写。V=abh=743=84(cm3)

(7)看图,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8)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做一做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补填完整。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1992年到1996年,全国每年增加的人口数依次是1348万、1346万、1333万、1271万和1268万。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教师:统计表要分几栏?为什么?要分几格?为什么?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增加人口数(万)

三、巩固练习。

拿一枚1角硬币,从桌面上约30厘米的高度自由落下,共做20次,边做边记录落下后的情况,然后填入下面的统计表。

四、课堂总结。

我们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的数据,并进行整理填入下表。

六、板书设计。

省略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4

设计说明

1.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一节课如何开头也没有固定的方法。由于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开头也不会相同。本节课直接拿出计算器,开门见山,明确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使学生在新课开始就明确了学习目标,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2.注重开展自主学习。

别人说十遍不如自己做一遍,学生亲手操作演示的东西,由于有切身实践,往往体会深刻,有助于激发悟性,增强思维力度。缘于上述原因,在每个板块的活动中,都积极为学生主动尝试、交流、讨论等创造条件,为学生探索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索交流中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交流、总结、应用的.过程,层层深入,让学生感受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乐趣,这样才会使课堂生动有趣。此外还重视方法的总结,在学生会用规律写商后,让学生回顾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试着总结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计算器

学生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今天的新课,我们请来了一位特别的“朋友”(计算器),有了它,我们的计算既快捷又准确,它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就是帮助我们发现规律。接下来我们就利用计算器一起来探索数学中的奥秘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通过利用计算器的好处,让学生带着“特殊功能”这个疑问进入新课。

⊙合作探究,总结规律

1.建立猜想。

出示例9中的前两题:1÷11 2÷11

(1)使用计算器。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1÷11的结果。

(2)根据结果猜想。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已经得出1÷11=0.0909…,如果在这道除法算式中,除数11不变,被除数乘2,得到的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提出猜想:0.0909…×2=0.1818…,因为除数11不变,被除数1扩大到了原来的2倍,得到的商也应该扩大到原来的2倍。

2.验证猜想。

(1)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2÷11的商,验证猜想。

(2)引导学生举例进一步验证猜想。

猜想:

①商是循环小数;

②2÷11的结果是1÷11的结果的2倍……

出示3÷11、4÷11、5÷11,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这几题的商,并用计算器验证。

3.总结规律,运用规律。

(1)观察各商的特点,寻找规律。

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还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

生1:除数不变,被除数与,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地毯图,看看它有什么特征。

2、小组讨论。

3、汇报:对称图形、边长为14米的正方形、图案由蓝色组成。

4、看这副地毯图,请你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如果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1平方米,,那么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呢?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怎样简便就怎样想,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

3、小组内交流、讨论。

4、全班汇报。

a)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为了不重复,在图上编号。(数方格法)

b)因为这个图形是对称的,所以平均分成4份,先数出一份中蓝色的面积,再乘4。(化整为零法)

c)用总正方形面积减去白色部分的.面积。(大减小法)

d)将中间8个蓝色小正方形转移到四周兰色重叠的地方,就变成4个3×6的长方形加上4个3×3的正方形。(转移填补法)

5、师总结求蓝色部分面积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练习三十一,1,2。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一方面把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推广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另一方面,为学习小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做好准备。通过学生亲身尝试,学生发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且掌握灵活通分的方法。借助准备题与例1的对比,学生自己学会了新知,培养学生对比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认真计算、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8

●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含义,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初步理解和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问题

3、能初步利用等量划分(包含除)与平均分(等分除)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知道两个量的关系有时可用“小数倍”表示。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小数除以整数中“商与被除数小数点对齐”;除到被除数末尾有剩余,在剩余部分后面添0,再继续除。

●教材知识讲解

例1、买3千克黄瓜要5.28元,每千克黄瓜售多少元?

分析与解答:

根据我们的生活,知道5.28元不到6元,因此黄瓜每千克的售价不到2元。又:黄瓜的单价=黄瓜总价÷数量,因此列出除法算式:5.28÷3

5.28÷3怎样计算呢?

方法1:5.28元=528分528÷3=176(分)176分=1.76元

方法2:5.28元里有528个0.01元,528÷3=176(个)

就是说每千克是176个0.01元,是1.76元

两种方法算得的结果一样,接近我们的估测,而且两种方法都采用了整数除法计算,我们尝试用竖式计算:

点拨:如果除到被除数末尾有剩余,在剩余部分后面补0继续除。

例3、有3.5千克葡萄干,平均分给7人,每人可分多少千克?

分析与解答:

3.5÷7,显然,每人分到的不足1千克,整数部分不够分,怎么办?

我们把3.5千克转化成3500克计算,3500÷7=500(克),500克=0.5千克。

用竖式计算:

●方法与技巧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整数除法的方法计算,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末尾有剩余,在剩余部分后面补0继续除。

2、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时,在个位上直接商0,点上小数点,再按整数除法的方法继续算。

3、求大的量是小的量的几倍时,不仅可以用整数倍,还可用“小数倍”表示。

4、应用

(1)甲、乙两地相距18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48千米,几小时后可以到达?

(2)甲种巧克力每千克售65.8元,乙种巧克力每千克售47元。甲种巧克力的单价是乙种巧克力单价的几倍?

自我检测参考答案

1、1.2,0.003,1.525,0.25

2、 8.1,5.4,0.029,0.065,0.45,0.035

3、(1)180÷48=3.75(小时)

(2)65.8÷47=1.4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9

探究目标:

1、组织学生开展测量、计算、估测等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2、在探索空间与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实践能力,同时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其估测意识。

3、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比较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让学生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不断激发其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教学重难点:

学生会应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过程:

一、迁移引入

提问: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80平方厘米,高是20厘米,求它的体积。

提问:如果已知的是底面半径和高,该怎么求呢?

二、自主探究

1、出示长方体鱼缸。

要计算这个长方体鱼缸能装多少水,就是求什么?

怎样求这个长方体的'容积呢?

2、出示圆柱形鱼缸。

⑴估测。这个圆柱形鱼缸的容积大约是多少?

⑵操作、汇报。如果忽略容器的壁厚,这个圆柱形鱼缸的容积到底是多少呢?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计算,各小组派代表演示操作过程,并展示计算过程。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

生1: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94.5厘米,它的高是12厘米,计算过程如下:①94.5÷3.14÷2≈15.0(厘米)②3.14×152×12=8478(立方厘米)

生2:我们小组测量的是底面直径和高。底面直径长30厘米,高是12厘米,计算过程如下:3.14×(30÷2)2×12=8478(立方厘米)

生3:我们测量的是底面半径和高。3.14×152×12=8478(立方厘米)

⑷评价。

组织学生间进行评价。你最喜欢哪个小组的操作方案?为什么?每一步列式的意义是什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⑸反思。引导学生将实际计算结果与自己的估测结果进行对比。自己矫正偏差。

⑹延伸。如果每立方分米水重1千克,这个鱼缸大约能装水多少千克?

3、自学例题。

组织学生自学课本例5。同桌的两名同学结合例5的解答过程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互问互答。

三、巩固练习

做教科书“做一做”中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事例,初步学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在游戏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3、通过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1、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体会游戏规则公平性。

教学难点:

1、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体会游戏规则公平性。

教学具准备:课前预习、各种颜色的球数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你们喜欢下跳棋吗?下跳棋时你们用什么方法决定谁先走子?

由学生口答

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办法,我们学校举行了一场跳棋比赛,李力和方明是四年级的种子选手,他们怎样决定谁先走子的?

出示情景图:摸棋子决定吧,摸到红子你先走,摸到蓝子我先走。

出示两袋棋子。

这里有两袋棋子,应该摸哪袋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

看来,同学们一致认为摸甲袋棋子公平,(板书:公平)摸甲袋棋子为什么公平呢?

甲袋中红子和蓝子的个数同样多,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相同吗? (甲袋中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都是一半)

学生说完后老师小结:红子和蓝子的个数同样多,都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也就是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相等,你能用一个数表示出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都是多少吗?

为什么用二分之一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重点引导学生说出红子和蓝子的个数都占总数的二分之一,所以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相等,都是二分之一

板书:可能性相等公平

摸乙袋棋子为什么不公平呢?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乙袋中红旗子有1个,摸到红子的可能性是三分之一,蓝子有2个,摸到蓝子的可能性是三分之二,所以摸乙袋不公平。红子的个数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蓝子的个数占总数的三分之二,摸到蓝子的可能性大,所以摸乙袋不公平。】

这节我们就学习可能性的大小。

板书:可能性有大小不公平,老师就说,在甲袋中红子和篮子各一个,都占总数的,我们就说在甲袋中摸到红子和篮子的可能性相等都是,然后问学生:在甲袋中摸到红子很篮子的可能性为什么都是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抛硬币

刚才李力和方明用摸棋子的方法决定谁先走子,用抛硬币的方法可以吗? 请同学们认真的读一读游戏规则。

游戏规则:任意抛出一枚硬币,如果正面朝上李力先走,如果反面朝上,方明先走。

你认为这种方法公平吗?为什么?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其实抛硬币这种方法科学家们经过大量的试验证明是公平的,现在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他们的实验数据。

浏览抛硬币的数据:

法国数学家、自然科学家蒲丰的实验数据,他做了4040次实验,其中有xx次正面朝上,1992次反面朝上。

美国数学家费勒的实验数据,他做了10000次实验,其中有4979次正面朝上,5021次反面朝上。

英国统计学家皮尔逊的实验数据,他做了24000次实验,其中有1xx次正面朝上,11988次反面朝上。

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找学生回答

通过大量的实验科学家们发现实验的次数越多,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就越接近二分之一,所以抛硬币的游戏规则是公平的。

2、转盘摸奖游戏

刚才同学们通过研究摸棋子和抛硬币的游戏规则,知道了可能性有大有小,当可能性相等时游戏规则就是公平的,现在我们就利用刚才的知识做个幸运转转转的游戏好吗?

教师出示颜色大小不等的转盘。

老师决定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给第一小组发奖品,指针停在绿色区域给第二小组发奖品,指针停在黄色区域给第三小组发奖品,指针停在蓝色区域给第四小组发奖品,指针停在紫色色区域给第五小组发奖品。这样抽奖公平吗?

怎样才能使转盘公平呢?学生回答

教师拿出五等分的转盘,问:使用这个转盘公平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指针停在每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都是。

3、装球游戏

刚才我们做了幸运转转转游戏,我们再来做个装球的游戏好吗?。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装球的要求。

你能按要求装球吗?现在请小组长拿出我们的学具,请同学们按要求装球,装完后把你的装球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

班内汇报交流:你是怎样装的,为什么这样装呢?

(相同的方法只说一次) 备注:如果学生没有说出可能性是

4、砸金蛋

刚才我们在游戏中学习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隐藏着许多可能性大小的问题,现在让我们带着一双数学的眼睛走进非常6加1砸金蛋的现场。

你能解决这里面的可能性的问题吗?

出示:在不(桃花仙人是谁?唐寅,《桃花庵歌》是诗人唐寅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中诗人以桃花仙人自喻,以“老死花酒间”与“鞠躬车马前”分别代指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又以富贵与贫贱的各有所失,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表现了自己平凡真实中带有庸俗消极一面的真实内心,带有愤世嫉俗之意气。)知情的情况下,第一次砸到一部***,第二次再砸,再次砸到***的可能性是()

5、摸牌游戏

同学们喜欢玩扑克牌吗?在我们经常玩的扑克牌中也有有趣的可能性现象呢。

6、成语中的可能性

看来同学们对可能性的问题掌握的很牢固,解决问题已经是十拿九稳了,“十拿九稳”这个成语中用没有我们今天学习的可能性的大小问题呢?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看来语文和数学是相通的,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

三、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限时作业。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1-12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4-04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门】02-13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02-08

【精】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02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9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3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15篇)02-02

《分数的意义》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08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