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优秀教案(通用11篇)

《知了》优秀教案(通用11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知了》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桃花仙人是谁?唐寅,《桃花庵歌》是诗人唐寅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中诗人以桃花仙人自喻,以“老死花酒间”与“鞠躬车马前”分别代指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又以富贵与贫贱的各有所失,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表现了自己平凡真实中带有庸俗消极一面的真实内心,带有愤世嫉俗之意气。)。

《知了》优秀教案 1

活动目标

1、了解知了的有关知识,知道知了的发音器官。

2、通过折纸活动掌握知了的外形特征。

3、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和了解知了的外形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知了的外形特征。

活动准备

课件手工纸笔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小朋友们老师带来一位昆虫宝宝,你们猜猜它是谁?

2、播放课件,请幼儿观看回答。

3、师:这节我们学习肚子唱歌的知了。

二、探索发现

1、师:请幼儿观察知了是什么样的。

幼儿:翅膀是透明的,头下面有一根长管,这个细管就是它的嘴。

2、师:猜猜他们吃什么?

幼儿1:它吃树叶。

幼儿2:我猜它吸树干里的'水。

3师:知了都会叫么?

幼儿1:都会叫。

幼儿2:不都会叫。

师:为什么有的会叫有的不会叫呢?

看课件,请幼儿观察比较。

幼儿:有的肚子上有个半圆,有的没有。

师:这个半园叫发生器,有发生器的才会叫。

师:知了有公有母的,有发生器的是公知了,没有发生器的是母知了。

三、动手操作

1、请幼儿折纸知了。

2、展示幼儿作品。

四、小结

师幼共同总结知了的外形特征:知了有的会叫有的不会叫,发生器在肚子上。

教学反思:

折纸活动是一种深受幼儿喜爱的艺术活动形式,它既能锻炼孩子手的灵活性,发展孩子的目测力、空间想象力和操作能力,同时还可以形成孩子的几何形体概念。

《知了》优秀教案 2

活动目标

1、知道夏天到,知了叫,对夏天树上知了的鸣叫感兴趣。

2、感知儿歌的韵律和节奏,想象知了的叫声和炎炎夏日的情景。

3、学习运用象声词仿编诗句。

4、喜欢欣赏儿歌,会大胆地朗诵。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

知道夏天到,感知儿歌的韵律和节奏,想象知了的叫声和炎炎夏日的情景。

活动难点

感知儿歌的韵律和节奏,学习运用象声词仿编诗句。

活动准备

《小朋友的书夏天真热》;磁带及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幼儿欣赏“知了”的图片,引发幼儿对知了的兴趣。

提问:这是什么动物?

这是一种昆虫,它的名字叫“知了”。

二、教师朗诵儿歌,幼儿理解诗歌。

1、教师朗诵儿歌。

(三)挂图《知了叫,夏天到》。

(四)语言CD(儿歌《知了叫,夏天到》)。

活动过程

(一)知了声声叫。

1、夏天来了,我们经常会听到一种声音,请小朋友听一听,是什么声音?是谁发出的声音?

2、你平时听到过知了的声音吗?什么时候?

3、你看到过知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哪里有知了?

4、初步观察知了的外形。(欣赏挂图或影像图。)

师:你找到知了了吗?它在哪里?

师:谁能上来指给大家看看你找到的知了,告诉大家知了在哪里?

师:图上的知了停在大树上,平时知了也都生活在大树上。

师:刚才你们听到知了是怎么叫的?夏天的时候,知了经常在树上“知了知了”地叫。

(二)知了的翅膀真奇妙。

1、初步观察并自主描述知了的'外形(挂图)。

师:你看到的知了是怎样的?(幼儿自主观察和表述。)

2、聚焦观察并自主描述知了的翅膀。

师:仔细看看,知了身上长着什么?(引导幼儿观察上侧大图。)

师:知了的翅膀看起来是怎样的?(引导幼儿观察下侧左右小图,为幼儿提供自主观察和表述的空间。)

师:看看两只小知了,它们的翅膀是打开的,还是合拢的?(引导幼儿对比观察。)

3、观察知了的相关图片或照片。

师: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的知了是不是也有翅膀?

师:原来,知了都长着一对什么?所以它们才能飞到哪里?

(三)抓知了。

1、欣赏儿歌,观察幼儿用书,有机会带领幼儿试着抓抓知了。

师:请小朋友听听儿歌、看看书,说说知了在哪里不停地叫。(树上。)就好

像在告诉大家,夏天怎么样?(来到了。)

师:屋里小宝宝在做什么?知了不停地叫,宝宝可能会怎样?

师:在树下的哥哥姐姐手里拿着什么?他们想要做什么?

《知了》优秀教案 8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新字、生词,积累词语如“十分羡慕”等。

2.运用“读一读段落,画一画句子,圈一圈词语,有感情朗读”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明白知了失败的原因。

3.通过与知了的对话,引导学生明白只有目标,没有努力,是不会成功的寓意。

教学重点:

运用阅读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训练运用阅读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正音:了。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读顺。

2.认读词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

1.学飞前的小知了是一只怎样的知了。学习运用读、画、圈、谈理解的阅读方法,走近知了的内心,理解知了好学、有目标。

2.运用阅读方法,自己尝试理解学飞时的知了是怎样的。巩固阅读方法,走近知了内心,进行朗读等训练。

3.放手理解学飞后的`知了是怎样的。走近知了的内心,完成朗读、表达等训练。

四、总结寓意。

板书设计:

前:好学 有目标

时:怕艰苦 很不认真

liao 不耐烦 又自满

知了学飞 后: 懊 悔

《知了》优秀教案 9

活动目标:

1.欣赏有儿歌,体会适意,悠闲、快乐的生活情趣。

2.有感情的朗诵儿歌,感受夏天的愉快。

重点难点:

1.欣赏有儿歌,体会适意,悠闲、快乐的生活情趣。

2.有感情的朗诵儿歌,感受夏天的愉快。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知了》。

2.CD:《知有感情的朗诵儿歌,感受夏天的愉快。

3.学习单:《知了》。

4.画笔、画纸。

活动过程:

一、播放CD,请幼儿欣赏儿歌,感受知了的意境。

1.诗歌中提到的知了是谁?

2.知了是蝉的另一个名字,也是它的`叫声,你觉得儿歌中的这么多,知了是什么意思?

3.听了儿歌,你想象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画面中的色彩是什么样的?

二、请幼儿运用画笔将自己想象中的画面在学习单上。教师在幼儿创作之后,进行分享,请每一名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并试着边看自己创作的画面边朗诵儿歌。

1.图中画了什么?

2.这副画有哪些地方和自己的作品相似?

3.你看着这幅画有什么感觉?

三、幼儿分组朗诵儿歌,一组念每一段的第一句,还有一组念知了知了,教师引导幼儿将每一段的知了念出不同的感觉,特别是最后一句,要念得轻一些,慢一些。

《知了》优秀教案 10

活动说明

我们闵行区在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区的过程中,培植了许多小树林。这些树林是幼儿开展野趣活动的好场所。我们把幼儿带到小树林,开展“捉知了”活动,把“攀爬、投掷、跨越、奔跑”等体育项目串成充满野趣的游戏,孩子们一个游戏接着一个游戏玩,体验到了在大自然中运动的快乐。

活动目标

1、促进跨越、投掷、攀爬等动作的协调发展。

2、培养合作、勇敢精神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探索与实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活动准备

1、事先与小树林的管理人员联系好。

2、提前告知家长,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如给幼儿穿运动装、运动鞋等。

3、老师去小树林进行实地观察和准备:

(1)排除安全隐患。

(2)将若干“知了”卡片投放在树上:“小知了”贴在树身的低处:“中知了”放在较高处的`树杈上;系在最高处的、幼儿可以攀爬的树枝上。

4、带好常用药品和若干沙包、纸团、纸飞标、小口袋。

5、知识经验准备:之前在活动区投放过有关知了的图书。带幼儿玩过“穿树林”游戏。

活动过程

一、“穿树林”游戏

1、到了小树林后,幼儿自由结伴玩“穿树林”游戏,目的是热身。

(1)选定一片树林,绕每一棵树走一走;(2)在树林间蛇型避让跑一跑;

(3)互相追逐跑。

2、交流在树林里玩的感受,引出“捉知了”的游戏。

二、“捉知了”游戏

幼儿每人一只捉知了的小口袋,逐步提高“捉知了”的游戏要求。

1、幼儿跨越小垄沟穿梭在树林里捉“知了”,比一比谁捉的“知了”多。此环节捉的是“小知了”。由于贴在树上较低的位置,幼儿都能捉得到,但要捉得多,需要克服困难,跨越一条条小垄沟,穿梭在树林里寻找。安排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幼儿的兴趣,发展幼儿跨越等动作。

(1)幼儿自由结伴捉“知了”,交流谁捉得多。

(2)重点交流跨越小垄沟的动作。

2、引发幼儿用投掷物帮助捉“知了”,看看谁捉“知了”的办法好。此环节捉的“中知了”放在位置较高的树杈上,需要有辅助物的帮助才能捉到,如沙包、纸团、纸飞标以及树林中的其他资源等,其目的是让幼儿在创造性玩的过程中,发展投掷等动作。

(1)幼儿自由结伴采用投掷方法捉“知了”。

(2)重点交流如何采用正确的投掷方法捉“知了”。

3、鼓励幼儿大胆攀爬捉“知了”,看看谁的本领大。此环节捉的系在树上最高处,需要攀爬才能捉到,目的是培养幼儿合作、勇敢精神,发展攀爬等动作。

(1)幼儿自由结伴攀爬捉“知了”,老师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2)重点交流怎样安全攀爬上树捉。

4、幼儿清点捉到的大中小“知了”数量。

活动反思

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点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关注孩子所关注,能从中埔捉到有利于教育幼儿的信息。最近看到幼儿户外锻炼时一直在谈论瓢虫。鉴于此,我知道孩子们对瓢虫很感兴趣,于是,我着手这次活动的准备。

《知了》优秀教案 11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初步了解知了的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2、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3、初步了解知了的小常识。

4、培养观察,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教师自制关于知了的《是谁咬死了果树》童话PPT课件,知了标本(每组一个),知了的图片。

经验准备:家长与幼儿课前一起上寻找与知了有关的图片,并帮助幼儿简单了解一些知了的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等知识。

活动过程:

一、 师幼谈话,引出问题

1、师:小朋友们在哪里见过知了?知了长什么样子?

2、出示知了标本。“你们知道知了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吗?它有什么特点呢”

(给幼儿自我展示的平台,然后出示相关图片,告诉幼儿知了的身体是由头、胸和腹组成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对透明的翅膀,尖尖的细管是它的嘴,会发出“知了、知了”的叫声)

二、 观看《是谁咬死了果树》课件,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知了

1、请幼儿观看课件

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看了这个童话,你知道是谁最终害死了果树呢?为什么呢?

(引导幼儿说出因为知了吸取了树根的汁液)

师:小朋友们很聪明,知了在吸取汁液的时候就会发出“知了、知了”的叫声。所以它是害虫还是益虫呢?(害虫)

师:那为什么有的知了会叫,有的.不会叫呢?

2、再次出示雌知了和雄知了的图片,进一步进行比较

师:我们一一看,它们一样吗?

(不一样,有的肚子上有两个半圆,有的没有。)

师:这个半圆叫发声器。有发声器的才能叫,是雄知了;没有的是雄知了,不会叫。

(在自由探讨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孩子的支持者与引导着,通过开放式的提问使幼儿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对知了的特征及生活习惯有进一步的了解。)

活动延伸:

可组织幼儿制作相关工具,去户外粘知了,通过实际行动进一步增加对知了的了解。

【《知了》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夏天的知了》小班活动教案03-05

捉知了作文优秀[15篇]08-12

捉知了作文[优秀15篇]08-14

捉知了08-26

知了的作文12-09

知了的作文09-23

知了的日记02-07

[经典]捉知了作文01-02

捉知了作文07-07

抓知了作文08-13